炎帝神农氏是继伏羲女娲氏之后,华夏最有影响力的部落联盟首领,与燧人氏、伏羲氏一起被尊为“三皇”。《风俗·皇霸·三皇》曰:“遂人为遂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燧人氏发明钻燧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伏羲氏制作捕捞工具,教人结网捕鱼,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神农氏制造农耕工具,教民稼穑,开创了农业生产时代。
考古证实,炎帝神农氏的发祥地在渭水上游一带[1]。位于宝鸡金陵河西岸北首岭遗址[2],其遗存约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主要是炎帝神农氏的原始聚落。炎帝神农时代处在母系氏族社会至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2]。
炎帝神农氏后来向东发展,广泛分布于渭河流域乃至山西、河南一带。考古发现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3]、临渔姜寨仰韶文化遗址[4]均是炎帝神农氏的文化遗存。炎帝神农氏的考古学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年~年,其社会形态是部落、部族,主要经济生活方式是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5]。
仰韶文化持续余年,遍布豫、陕、晋、冀、鲁。考古发现与史籍记载的神农氏年代、活动轨迹完全吻合。仰韶文化以红陶为主,尚红;炎帝又称“赤帝”,其意为火,其色为红,亦尚红。在所有古籍记载中,只有炎帝神农氏与这一时期形成对应关系。《尸子》记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按每世30年计算,神农氏为天下共主的时间为余年,与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契合。按照史籍记载,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以后,炎帝神农氏的天下共主地位被*帝轩辕氏所取代。仰韶文化结束的时间正好与史籍记载的改朝换代年代相吻合。
关于炎帝神农氏帝系源流的史籍记载有不少参差乃至抵牾之处,有的甚至张冠李戴,其年代也多有出入。本文拟根据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和基因组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炎帝神农氏的帝系源流作一初步探讨,试图还原接近真实的历史。
炎帝神农氏名号的解读
炎帝神农氏的“神”字从示申。示,祭祀;申,雷电,祭祀雷电。《礼记》曰:“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金文“农”字从田辰。辰,农具,用农具耕田。小篆“农”字从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意。“炎帝神农”乃注重祭祀与农耕生产之意。
“炎帝神农氏”名号有多重涵义[6],在史籍记载中有不同解读。主要可以概括为下列三种涵义。
一是指部落联盟首领的名号。《帝王世纪》曰:“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白虎通》曰:“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名号,炎帝是其名,神农氏是其号,以擅长农业生产著称。
二是指部落联盟的称号。部落联盟一般以第一任首领的名号命名。“炎帝神农氏”是该部落联盟第一任首领的名号。华夏最早的统治部落是炎帝部落,其中比较大的部落是炎帝魁隗氏和炎帝神农氏。《庄子》说炎帝神农氏部落“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指明了炎帝神农氏部落的社会生活特点,是从事狩猎采集以及农耕生产的部落。
三是指时代或“朝代”的代号。古人常以某个人的功勋业绩来为时代命名,如有巢氏指巢居时代,燧人氏指人工取火时代。《庄子》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其中“神农之世”的“世”是时代的意思;“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表明炎帝神农氏是母系氏族社会;“耕而食,织而衣”则表明炎帝神农时代已开始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的家庭形式。
因此,“炎帝神农氏”既可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名号,又可视作部落联盟的称号,还可看作农耕文明时代的代号。这三重涵义是三位一体的。
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
“炎帝神农氏”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名号,究竟是一人还是二人,历来有争议[7]。
先秦时期的古籍是把神农氏与炎帝作为先后不同时期的人分开记述。神农氏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易》:“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包牺氏即伏羲氏,“牺”通“羲”。说明神农氏是继伏羲氏之后以制造农耕工具著称的农业部落首领。
司马迁记载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史记》引用管子的一段话说:“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帝封泰山,禅亭亭”。到三国时,谯周仍然认为神农氏与炎帝是两人。《左传》曰:“谯周考古史以为炎帝与神农各为一人。”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中也提出神农氏与炎帝是两人。徐旭生[1]认为谯周的史识优于同时代的皇甫谧,而谯周在三国时仍主张神农氏与炎帝不是同一人。故徐旭生[1]坚持神农氏与炎帝是二人。
首创神农氏与炎帝为一人的是王莽新朝的国师刘歆。刘歆的《世经》曰:“以火承木,故曰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班固的《汉书》亦赞同此说。从那时起,神农氏与炎帝合为一体,称为“炎帝神农氏”,或称为“神农氏”,或称为“炎帝”。
其实司马迁早就已经将神农氏与炎帝视为一人了。《史记》曰:“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帝”。这里被代的“神农氏”显然就是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炎帝”。
神农氏与炎帝究竟是一人还是二人,学术界仍在争论[8]。本文也同意神农氏与炎帝是一人的观点,认为“炎帝神农氏”是炎帝神农氏部落联盟的称号和时代的代号,“炎帝”是炎帝神农氏部落联盟首领世代相传的尊称,而不是某个人的专属名字,就像“总统”不是某个人的专属名字一样。炎帝神农氏部落联盟最著名的“炎帝”是“三皇”之一的第一任首领姜神农。
从渔猎文明走向农耕文明的炎帝神农时代
《易经》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帝、尧、舜氏作。”表明炎帝神农氏是处在伏羲氏与*帝之间的时代。从炎帝神农氏开始,华夏进入到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的历史时期。炎帝神农氏是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部落联盟,是渔猎文明转向农耕文明的重要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发掘得知[3],炎帝神农时代对农耕和土地的认识已非常成熟。
《吕氏春秋》记载神农之世“身亲耕,妻亲织。”说明炎帝神农氏时代已经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的家庭形式。
炎帝神农氏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其重要标志就是农耕工具的发明和耕种技术的提高。《世纪》曰:“神农始教天下种谷。”《论衡》曰:“神农之揉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播种,耕田以为土,凿地以为井。”
公元前年第八代炎帝榆罔让位,*帝轩辕氏姬芒正式称帝,炎帝神农氏时代结束。
炎帝神农氏的帝系源流
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帝系源流,众说纷纭。据考证,伏羲氏于公元前年取代燧人氏,成为各部落公认的首领[9]。伏羲氏与女娲氏为两个世代联姻、共同组成“伏羲女娲氏”*权的部落联盟。
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全球气温上升,冰川大面积融化,海水上涨,造成华北平原大洪水,给伏羲女娲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9]。大洪水导致大迁徙,大迁徙又导致各个部落争夺领地。
此时居住在昆仑山、祁连山、不周山及秦安大地湾一带的伏羲女娲氏后裔少典氏和有蟜氏逐渐兴旺起来,先后派生出炎帝和*帝两个部族[9]。发祥于秦岭常羊山(陕西宝鸡神农镇内)一带的炎帝部族逐渐强大,发展为两大支氏:炎帝魁隗氏和炎帝神农氏。这两大支氏早期共同生活在渭水支流清姜河流域(源于宝鸡秦岭山脊的玉皇山北坡)。
炎帝魁隗氏较早从少典氏独立出来,向长江以南发展,统一了江南各部族,并随着伏羲女娲氏的衰落,北进中原。于公元前年取代伏羲女娲氏称帝,建立炎帝魁隗氏部落联盟,成为天下共主,自号“炎帝”[10]。建都于陈仓(陕西宝鸡)。炎帝魁隗氏的第一任帝姜魁隗,又名柱,号魁隗氏。姜魁隗称帝后,炎帝神农氏成为炎帝魁隗氏部落联盟属下的部落。炎帝魁隗氏第二代炎居称帝时,将炎帝神农氏封在洛水流域的熊耳山(秦岭东段支脉)。
帝魁隗称帝约40年后,少典氏大迥(又名少典)走婚入赘有蟜氏(方雷氏)部落,与有蟜氏女子附宝结合。于魁隗44年(丙子,公元前年)生下儿子*夷。*夷在轩辕谷(甘肃天水)出生,故名“轩辕”;长于姬水(河南新郑姬水),故姓“姬”。大迥于公元前年成为有蟜氏第四任首领。有蟜氏居住在有熊地区(河南新郑姬水),以“有熊氏”作为部落称号。公元前年*夷继位,史称“姬姓*夷氏”。姬姓*夷氏部落第十世首领姓姬,名邦卉,于帝来3年(壬寅,公元前年)出生在龙门(河北张家口赤城)。姬邦卉与炎帝神农氏第八代炎帝姜榆罔为同时代人。
公元前年,炎帝魁隗氏称帝年后,崛起于洛水流域的炎帝神农氏传至第十代。第十代姓姜,名神农,又名羭纥,号神农氏,于公元前年即位为炎帝神农氏部落首领。此时炎帝神农氏在中原地区已经很强大。炎帝魁隗氏第六代帝共工15年乙未年(公元前年),炎帝神农氏首领姜神农以讨伐叛乱为由,率领中原各部落联合西征,击败了炎帝魁隗氏,迫使帝共工让出帝位。姜神农在中原各部落联盟的支持下,建立炎帝神农氏*权[11]。建都于承留(河南开封东南)。
姜神农系炎帝神农氏*权的第一代炎帝,以火德王天下,国号“炎帝”,族号“神农氏”。数千个大小部落共尊帝神农为天下共主,史称“万国共朝”[12]。帝神农以丙申年(公元前年)为神农元年。炎帝魁隗氏虽然失去帝位,但势力仍然强大,不服帝神农的管制[9]。
帝神农为“三皇”之一的农皇。姜姓的“姜”字羊下从女,牧羊女跪一足挤羊奶也。《说文》曰:“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这说明在原始农业发明前就已有了牲畜的驯化。
关于帝神农的出生,《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生炎帝。”《淮南子》记载,神农“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
帝神农年少时,常随母亲到常羊山(陕西宝鸡神农镇)游玩。山上风景优美,枝叶繁茂的树林,千姿百态的鲜花,馨香醉人的芳草,叮当流淌的泉水,啾啼如歌的鸟儿,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宛如一曲优美动听的森林交响曲,令少年神农流连忘返。少年神农在常羊山上认识了很多动植物。长大后神农把这些动植物知识应用到医药研究上,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医药学。
帝神农17岁时,被母亲送回秦岭潜心研究医药。神农多次爬上海拔米高的太白山(秦岭山脉最高峰),考察了上千种动植物。历时3年发现了数百种有药用价值的动植物。
帝神农称帝后,以仁德治天下,四海宁静,万民安乐。《越绝书》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除了伏羲女娲氏后裔部族和失去帝位的炎帝魁隗氏不肯听命外,其他部落都尊从于炎帝神农氏。
《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天伤之命,百姓日而不知,著《本草》四卷。”《路史》记载神农“教之桑麻,以为布帛。”
帝神农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13],被后世尊为“农神”。帝神农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医民恙,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被后世尊为“医药之神”。帝神农称帝后仍继续研究医药,并倡导节俭,所居宫室为普通草房。
帝神农最早设立集市,首创商业贸易。《三皇本纪》曰:“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帝神农不仅制作乐器,精通音乐,还创作乐曲。《新论》曰:“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路史》曰:“神农乃命邢天作《扶黎》之乐,制《丰年》之咏。”当几千年之后的我们读着这些史籍的时候,都能想象出炎帝神农时代的农民唱着歌耕田播种和喜获丰收的景象。那时的劳动场面竟是如此的惬意欢乐,如此的诗情画意!
炎帝神农时代实现了从游徙过渡到定居,从攫取性渔猎过渡到生产性农耕的革命性转变。村落建立起来后,定居的人口迅速增长,发展了以物易物的集市贸易,社会开始出现分工。
帝神农改革了婚姻制度,新婚姻制度打破了数千年对偶婚的传统,母系氏族制开始向父系氏族制转化。
帝神农称帝之前的母系社会是“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对偶婚时代。对偶婚是群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婚姻形式,以女子为中心,女娶男嫁,夫从妻居。其形式有走婚、望门居、不落夫家等。
自帝神农改革婚姻制度后,才开始出现了较为明确的父子代系。神农5年(庚子,公元前年),帝神农迁都于宛丘(河南周口淮阳)。
《淮南子》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年,耶鲁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利用DNA技术[14],分析中国人能辨识有毒植物苦味的苦味基因TAS2R16,证实TAS2R16基因是在-年前自然选择获得的。苦味基因的形成时期正是神农尝百草的时期[14]。
神农33年(戊辰,公元前年)夏天,帝神农前往秦岭天台山采药,不幸误食火焰子(俗称断肠草),肝肠断裂而死,享年63岁。就地安葬在秦岭莲花台(陕西宝鸡)。
据史籍记载,从春秋开始,民众便开始祭祀帝神农。每年七月初七,举行祭祀大典。现在依然可见嵌在寝堂殿址中央的汉白玉骨床以及墙垣、柱础石。20世纪90年代初,鉴于停放帝神农遗体的骨台寝殿、寝殿已湮没,在常羊山重建了炎帝祠和炎帝陵。
第二代炎帝姜临魁,号帝临魁。帝神农中毒身亡后,长子临魁继任。帝临魁对中草药也很有兴趣,其研究方向偏重于毒药,尤其擅长有毒真菌。帝临魁提出了“有毒就有药”的理论,并制造出捕猎的毒药。
帝临魁执*时期正值炎帝神农氏*权的*金时代。帝临魁把都城迁至谷城(河南洛阳北郊谷城)。《九域志》曰:“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公元前年,帝临魁病逝于宫中,享年65岁。葬在具茨山(河南新郑)。
第三代炎帝姜承,号帝承,帝临魁的小儿子,临魁22年(庚寅,公元前年)出生在陈留。帝承在位时,完善了征取贡赋的税收制度。《神农书》曰:“承为民赋二十,而民有法,而神农亦有终岁献贡之事。赋贡之来久矣,特神农教民稼而后有谷米之赋,帝承为之制耳。”帝承时期已普遍存在私有财产。帝承3年(壬子,公元前年),帝承迁都于穷桑(山东曲阜)。
穷桑的王宫宽敞豪华,主副房屋数十间,不仅有处理*务的议事大厅和生活区后宫,还建造多处专供他和妻妾们游玩的凉亭。帝承有三位妻子,每位妻子单独住一套宅院,有多名女子侍候。
在帝承执*期间,炎帝神农氏仍处于鼎盛时期,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被史家称为“太平盛世”。帝承37年(丙戌,公元前年),帝承病逝于穷桑王宫,享年57岁。葬在穷桑城外。
第四代炎帝姜明,帝承长子。帝承19年(公元前年)出生在伊川(河南洛阳)。母亲是深得帝承宠爱的三夫人。三夫人怀孕后,帝承专门送她去伊水河畔的别宫静养,在别宫里生下姜明。
公元前年,姜明即位,号帝明,以丁亥年(公元前年)为帝明元年。帝明即位后,在伊水河畔鸣皋(河南伊川)大兴土木,修建新都。帝明3年(己丑,公元前年),帝明迁都鸣皋。
帝明执*期间,致力于完善帝神农所创立的父系氏族制度,规定子随父计算世系,女方嫁到男方,死后葬在男方的墓地。随着父系制度的发展,女性的*治权利被剥夺。在伏羲女娲时期从群婚过渡对偶婚。在对偶婚阶段,女尊男卑,女性居于统治地位,男性处于从属地位。对偶婚持续了多年,直至第一代炎帝神农才被废止。
帝明推行的婚姻制度,遭到了女性的普遍反对。女性不愿成为男人的专属妻子,拒绝出嫁。即使被迫出嫁,也会趁男方不备时逃回本部落,继续过对偶婚生活。一些部落的女首领更是不愿意交出权力,强烈抵制新的婚姻制度。帝明有三个女儿,长女名女桑,次女名女娃,三女名瑶姬。三个女儿也都强烈反对新的婚姻制度。
长女女桑为了逃避父亲为她指定的婚姻,与主管农业的大臣(雨师)赤松子私奔昆仑山。在昆仑山双双得道成仙。《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次女女娃对父亲指定的婚姻不满而离家出走。在东海的悬崖边看海时,不幸坠海身亡。女娃死后,其精灵愤然化为精卫鸟,每日从西山衔树枝和石子,誓要填平东海报仇,史称“精卫填海”。《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东海不是指现在的东海,而是地处大陆东部最北端的渤海。《初学记》曰:“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夜航船》曰:“炎帝女溺死渤澥海中,化为精卫鸟,日衔西山木石,以填渤澥,至死不倦。”“渤澥”通“渤海”。
《山海经》所描述的精卫鸟“文首,白喙,赤足”与白额雁的外貌相似,故精卫鸟的原型可能是白额雁。白额雁(Anseralbifrons),又名大雁,雁形目鸭科雁属冬候鸟。每年9月初离开繁殖地西伯利亚,飞往长江下游越冬。精卫鸟所填的东海正是大雁南飞的必经之地。大雁飞行时,排列成有序的“一”字形或“人”字形,衔枝以保持平衡。《淮南子》曰:“夫雁顺风以爱气,衔芦而翔,以备矰弋。”李白《鸣雁行》诗曰:“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元代谢宗可《雁阵》诗曰:“渡江秋影又南征,折苇衔枚夜不惊。”
女娃生前与专制的父亲抗争,死后又化作小鸟与大海抗争。女娃这种为自由而抗争的精神,感动了世人。陶渊明《读山海经》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曰:“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曰:“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三女瑶姬为抗婚离家出走,在巫山自杀身亡。死后葬在巫山之阳(重庆巫山)。《水经注》载:“天帝之女,名曰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姚姬的*魄飘到姑瑶山,化作芬芳的瑶草。瑶草在姑瑶山吸收日月精华,修炼成为巫山神女。
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后,命辞赋家宋玉作《神女赋》。《神女赋》描述了神女瑶姬美艳绝伦,温婉娴雅,以及以礼自守,拒绝楚襄王追求的过程。《神女赋》曰:“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
瑶姬为追求自由与爱情,不惜殉身,感动了无数人。元稹咏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李白颂道:“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霄梦,无心向楚君。”孟郊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目极横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刘禹锡游巫山时吟诗曰:“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帝明27年(癸丑,公元前年),帝明病逝,享年46岁。葬在鸣皋山。
第五代炎帝姜宜,帝明长子。帝明7年(癸巳,公元前年)生于伊川。初封在莱原(河北保定西北)。15岁时,帝明为了锻炼他,派他去治理贫困落后的宜阳。姜宜带领宜阳族众大搞开发建设,五年时间使宜阳的发展超过了帝都。帝明认为姜宜有治国之才,便确立他为继承人。
公元前年,姜宜即位,号帝宜。即位后,在宜阳(河南洛阳西南)建造新都城,不久便迁都于此。以甲寅年(公元前年)为帝宜元年。
帝宜执*期间,炎帝神农氏*权处于稳定发展时期,*治、经济、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此时,炎帝魁隗氏也发展迅速,分布在长江和*河流域。
帝宜以纺织业为主导,农业为辅。农作物有水稻、小麦和麻类。此时的手工业已有很大发展,如纺织、制陶、木器加工等。帝宜喜好华服,常找著名裁缝为他设计制作服装。这一时期的纺织业发展迅速。
帝宜喜欢红色,酷爱研究植物染料。他发明用茹藘提取红色染料。茹藘学名茜草(RubiacordifoliaL.),茜草科茜草属多年生攀援藤本。根中含有茜素,可提取绛红色染料。
茜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染料植物。《诗经》里就有茹藘的诗句。《郑风·出其东门》有“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东门之墠》有“东门之墠,茹藘在阪。”《红楼梦》也多次用到“茜”字,如“茜裙偷傍桃花立”,“茜纱窗下,公子多情”,“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帝宜还在常羊山上筑台坝立表木,观测太阳变化,发明了太阳历。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了神农氏太阳历陶缸,上面刻有清晰的太阳历。公元前年,帝宜病逝于宜阳宫中,享年37岁。葬在鸣皋山。
第六代炎帝姜来,号帝来。帝明24年(庚戌,公元前年),生于莱原。帝宜在此娶伏羲氏女子为妻,生下姜来。帝来即位后在榆林(山西晋城高平神农镇)修建新都。
帝来2年(公元前年),帝来迁都榆林,任命炎帝魁隗氏后裔句龙主管农业,官号“后土”。句龙工作极为认真,为族众办了许多好事,获得了族众的尊敬。句龙死后被封为“社神”。
帝来任命炎帝魁隗氏的另一后裔姜伯夷主管祭山,官号“祝官”,被后世尊为“山神”。姜伯夷的后裔姜尚,又名姜子牙,协助周武王灭掉商朝后,被封为齐候。姜子牙的后人齐桓公姜小白是春秋五霸之一。
帝来19年(戊午,公元前年),帝来去世。享年69岁。葬在长山西北(山西晋城高平庄里村)。帝来陵俗称“皇坟”。帝来陵后的五谷庙原来建筑规模庞大,现仅存正殿5间,东西厢房10几间,为元代所建。
第七代炎帝姜克,号帝克,为帝来之孙、节茎之子,帝宜45年(戊戌,公元前年)生于榆林。帝克即位后,觉得榆林地理位置不好,便在临汾河以东修建新的都城,取名“古阳”。帝克执*时期,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帝克6年(甲子,公元前年),轩辕氏在云州(河北张家口赤城北)建都,与九黎族争夺北方之地。帝克7年(乙丑,公元前年),九黎族第二任帝风吼迁都东暖泉(河北张家口怀来)。
帝克18年(丙子,公元前年),东夷氏入侵炎帝神农氏东部边境。帝克命17岁儿子榆罔领兵驻守伊川,与东夷氏作战。榆罔神勇无敌,精通战法,多次击败东夷氏的进攻。
帝克执*期间,炎帝神农氏*权处于多事之秋。帝克24年(壬午,公元前年),帝克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之下,病逝宫中,享年45岁。葬在霍山(山西临汾霍州南)。
第八代炎帝姜榆罔,帝克长子。公元前年秋天在伊川即位,号帝榆罔,以癸未年(公元前年)为榆罔元年。帝克2年(庚申,公元前年),姜榆罔生于承留。
在帝克执*时期,炎帝神农氏就已开始走向衰落了。帝榆罔即位之后,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无力约束各部落互相征伐,侵扰百姓。于是,中原地区进入“争霸时代”。《史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金紫仙风景(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榆罔3年(乙酉,公元年),东夷氏背叛了炎帝神农氏,不肯再向炎帝神农氏进贡。帝榆罔大怒,御驾亲征,一举击败了东夷少昊和炎帝魁隗氏太子长琴的联*。为了防备东夷氏再次进犯,帝榆罔迁都于靠近东夷的穷桑。
榆罔7年(己丑,公元前年),炎帝魁隗氏九世孙夸父与东夷少昊氏风清再次组成联*攻打穷桑,被帝榆罔击败。夸父兵败后亲向阪泉的炎帝神农氏子氏——蚩尤氏求助。蚩尤见夸父来求助,便借机亲率九黎81个氏族部落的精兵进攻帝榆罔。帝榆罔在三股强大势力的攻击下被击败,放弃都城穷桑。
《帝王世纪》云:“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蚩尤氏与帝榆罔同属于炎帝神农氏部落联盟,但不服帝榆罔的管制,想夺帝榆罔的帝位。《路史》注曰:“蚩尤,炎帝之后,恃亲强恣,逐帝而自立,篡号炎帝。”“蚩尤”的“蚩”字音译为“赤”,火的意思,与炎帝的“炎”字意思相同,司火的农神也。蚩尤打败帝榆罔后,自称炎帝,并举行祭告天地的封禅仪式。建都涿鹿(河北张家口涿鹿)。
在蚩尤领导下,九黎部落联盟逐渐强大起来。九黎族部落联盟居住的长江中游,盛产五金矿产,离地表浅,易开采。放火烧山时,发现火烧后的硬块,比石头更硬,于是用来做兵器。当时其他部落都是用石头磨制兵器。《太白阳金》曰:“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金”即铜。《世本》曰:“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蚩尤*是当时武力最强的*队。
榆罔11年(癸巳,公元前年),蚩尤氏为了扩大势力,又联合东夷少昊氏和炎帝魁隗氏,征伐炎帝神农氏。帝榆罔在强大的攻势下接连失败。
榆罔12年(甲午,公元前年),帝榆罔被迫向轩辕氏姬邦卉求援。姬邦卉为姬姓*夷氏十世孙。姬邦卉挥*南下,与帝榆罔*组成联*。邦卉榆罔联*与蚩尤在涿鹿的开阔地带展开激战。拥有先进兵器的蚩尤*,勇猛无敌,邦卉榆罔联*大败。公元前年秋天,帝榆罔将帝都迁回旧都榆林。
榆罔13年(乙未,公元前年),邦卉榆罔联*继续与蚩尤氏九黎部落在涿鹿的开阔之地展开激战。
榆罔16年(戊戌,公元前年),邦卉榆罔联*与蚩尤氏联*苦战3年,先后发动了9次进攻,均告失败。《*帝玄女战法》云:“*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九战九败后,姬邦卉与蚩尤氏谈判言和。
榆罔22年(甲辰,公元前年),姬邦卉与蚩尤氏停战7年。在这7年中,姬邦卉为了击败蚩尤氏,去泰山拜玄女学习兵法。玄女是部落首领,因当时一些部落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首领是女子。
据《*帝问玄女兵法》记载:“*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三年后学成下山,重新训练*队,使*队战力大增。
榆罔23年(乙巳,公元前年),姬邦卉觉得时期成熟,遂集结兵力在涿鹿之野与蚩尤决战,战斗十分惨烈。据史籍记载,涿鹿之战当天,狂风大作,天昏地暗,蚩尤*分不清方向。姬邦卉趁此机会率领联*,在指南车的引导下,向蚩尤*进攻,活捉了蚩尤。姬邦卉下令处死蚩尤。
蚩尤战败之后,九黎大部分族民被并入华夏部落联盟,被称为“黎民”。“黎”通“黧”,黑色。“黎民”指从事刀耕火种危险劳动而面目黎黑之人。“黎民百姓”即由此而来。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拥有着当时最先进的文明,九黎族民并入华夏部落对整个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年在濮阳西水坡发现了蚩尤真身墓。《蚩尤冢碑》载:“冶铜为兵,所向披靡。”证明蚩尤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蚩尤死后被尊为“战争之神”和“兵器之神”。战国以后,蚩尤成为华夷共同祭祀之神[8]。秦始皇泰山封禅所祭祀的“八神”中,第一神是天,第二神是地,第三神是蚩尤。可见蚩尤在秦始皇心目中的地位。《史记》载,刘邦沛县起兵时,“祠*帝,祭蚩尤于沛庭。”刘邦自认是炎帝后裔,以汉为火德,把战鼓和旗帜全部染成红色。
九夷之地(冀、鲁、苏三地)将蚩尤视为战神,世代供奉祭祀[15]。蚩尤失败后部分九黎族人退避到荆楚之地建立三苗部落联盟。三苗部落联盟为南方最大部落联盟,是百越族、苗蛮族以及南方部分汉族的先祖。苗族尊九黎族为先祖。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唯独苗族,一直将蚩尤和九黎族奉为先祖,崇拜和祭祀蚩尤[16]。
榆罔25年(丁未,公元前年),先后征服仓颉氏、蚩尤氏、少昊氏、炎帝魁隗氏后,姬邦卉再也不把帝榆罔放在眼里了,命他让出帝位。帝榆罔愤怒拒绝,大骂姬邦卉无德。年底,姬邦卉突患急病身亡,儿子姬芒继位。
榆罔26年(戊申,公元前年),姬芒以武力威胁,逼迫国力衰弱的帝榆罔让出帝位。帝榆罔自知无力与强大的轩辕氏对抗,考虑到百姓的祸福安危,答应让出帝位。
公元前年秋天,姬芒正式称帝,建都涿鹿,号“*帝”,史称“*帝轩辕氏”。姬芒将炎帝与*帝两大部落以及被征服的其他部落组成超越血缘的国家雏形——华夏部落联盟。各部落都尊姬芒为天下共主。
姬芒是继帝神农之后再次统一各部落的天下共主。*帝轩辕氏*权(公元前-公元前年)历15帝,传国年。姬芒追认其父姬邦卉为*帝。
炎帝神农氏*权于公元前至公元前年执*,传8帝,传国年。炎帝神农氏的帝王世系:帝神农→帝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克→帝榆罔。
帝姬芒欣赏帝榆罔的农耕技术和医药术,对帝榆罔采取怀柔*策。帝榆罔心怀苍生之念,无私传播农耕技术和医药技术,新生的华夏部落联盟也因此很快融为一体。
“炎*子孙”的“炎”指统一各部落的炎帝神农氏首任炎帝神农,“*”指与榆罔争夺天下再次统一各部落的轩辕氏首任*帝姬芒,或姬邦卉与姬芒父子合称。炎帝和*帝被共同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年史学界首次提出的“三祖文化”将蚩尤与炎*并列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17]。“三祖文化”扩展了炎*文化的内涵[17],获得了普遍认可。数千年后的今天,蚩尤终于被正名。
帝榆罔22岁即位,在位27年。帝芒元年(戊申,公元前年)帝芒降封帝榆罔为诸侯。帝榆罔不肯受封,弃爵率家人及不愿留在北方的族人南迁于荆楚之地。帝榆罔率家人徙居湘东南,常住金紫仙。
▲金紫仙茶树林(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金紫仙上有许多天然石洞,只要用树枝树干设置围栏,便可居住。金紫仙又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资源库,有大片的森林、丰富的动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及茶叶资源。对于热爱医药和茶叶的帝榆罔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居住之地。
帝芒20年(丁卯,公元前年),帝榆罔病逝于金紫仙,享年68岁。当地百姓仍以帝王之礼厚葬帝榆罔于“茶乡之尾”鹿原陂(湖南炎陵),距离金紫仙南山坡帝榆罔常住之地“神农屋”不到10公里[18]。帝榆罔的墓初称“炎帝冢”,后改称“炎帝陵”。炎帝陵正前方海拔高达米的最高峰金紫仙,成为炎帝陵朱雀位的护陵神山。汉代在鹿原陂建造了炎帝庙,奉祀帝榆罔,唐代继为奉祀。
宋太祖赵匡胤*袍加身后,遍寻炎帝陵。一天夜里,宋太祖梦见一个手持两个火把、头戴斗笠的布衣老者对他说:“王欲觅我陵寝,可往洣水求之。”次日早朝,太祖将所做之梦询问群臣。大臣奏曰:“手持两火者,炎也;头戴笠着布衣者,农也。此老翁必炎帝神农氏显灵也。”宋太祖于是遣使南来,终于在鹿原陂找到了炎帝陵。乾德五年丁卯(公元年),宋太祖下旨修建炎帝陵。炎帝陵殿仿皇宫式样建造,有午门、丹墀、龙陛等。此后,历代帝王都视炎帝陵为圣地,每年都派官员代表自己前往御祭。民众在此烧香祭祀炎帝,络绎不绝。
帝榆罔在湘东南生活了20年,在安仁留下了很多足迹:金紫仙有“尝药洞”、“神农屋”;安平司有“洗药湖”;渡口有“神农脚”、“捣药池”、“洗药池”[18];洋际有可以住人的神秘石洞[19]。
▲渡口的“捣药池”和“洗药池”(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数千年来,安仁一直传承着感恩神农、祭祀神农的民间习俗,有感恩神农教民五谷的“尝新”和“米塑”[20],有祭祀神农的“神农殿”,有纪念神农创立集市交易农具和中草药的“赶分社”[20]。“赶分社”的“分”即春分,“社”即“社日”。“赶分社”指春分社日,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往县城祭祀神农、交易农具和中草药等。除了民间祭祀,官方自西汉始祭神农至今,安仁始终有官员参与御祭[21]。在安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何古山遗址、甘古遗址和安平司遗址[22]则从考古学角度证实了炎帝神农时代安仁就有人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