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第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去皮)。
通阳化气利水。
猪苓、茯苓、泽泻能够导水下行、通利小便,在大量利水药中加入少量桂枝,一则可以宣展气机、蒸化三焦以行水;二则可以外解太阳之表。外疏内利,水行气化,表里两解。白术的配伍意义不仅局限于与茯苓相伍健脾化湿,同时还具有生津液、止渴之效。本方制成散剂,是取其发散之意。
太阳病水液输布失常,气化不利证。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症见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或胀满,口渴欲饮但饮后吐出,或伴有恶寒发热,苔白滑,脉浮或浮数者。
病案:遗尿(神经源性膀胱)
梁某,男,24岁,年4月7日。
主诉:遗尿1个月。
病史:1个月前医院就诊。查彩超示双肾中度肾盂积水并双侧输尿管全程扩张,尿道狭窄。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行导尿管导尿治疗,建议膀胱造瘘,患者拒绝。求中医药治疗遂来门诊。
初诊:患者自诉腰酸痛,口干喜饮,尿量正常(导尿),舌质淡,苔白,脉弱。尿液分析:尿蛋白(2+),潜血(3+),白细胞大于50个/HP,红细胞1~2个/HP。
辨证分析:属脾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司一证。应治以温阳补肾健脾,化气利水。宜五苓散加减主治。
方药:桂枝15g茯苓30g白术20g甘草15g泽泻15g猪苓15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马齿苋30g天花粉20g附子10g山茱萸15g山药15g仙灵脾15g五味子15g。水煎,日1剂,分2次服。
二诊:年5月5日。服上方28剂,患者腰酸痛消失,已能正常排尿,仍口干,但饮水量减少,自觉手足凉,舌质淡,苔白,脉弱。彩超示双肾盂轻度积水(1.0×1.2cm)。尿液分析示尿蛋白(-),潜血(-),白细胞8~10个/HP。
方药:桂枝15g茯苓40g白术25g甘草15g泽泻25g猪苓15g车前子2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马齿苋30g仙灵脾15g附子10g山茱萸15g枸杞15g五味子15g桔梗15g。水煎,日1剂,分2次服。
三诊:又服21剂,患者症状缓解,无不适主诉。彩超示双肾盂轻度积水(1.0cm)。
按语: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此症若不适当治疗,可引起尿路感染、肾积水及肾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祖国医学认为,小便通畅与否,有赖于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但从脏腑之间的整体关系来看,水液的吸收、运行、排泄还有赖于三焦的气化和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诸病源候论》曰:“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灵枢,本输》曰:“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本病例辨证属脾肾阳虚,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蒸腾气化,脾虚则水液运化失职,肾阳虚失于蒸腾,膀胱气化不利则遗尿。五苓散方中以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以利小便;白术甘温健脾、燥湿利水,辅助脾气转输之功,使水津四布;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利水,增强膀胱气化功能。《素问,宣明五气》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五苓散全方具温阳化气利水之功,然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阳气不足与肾阳有密切关系,肾阳为膀胱阳气之根,故在五苓散方中加附子、仙灵脾以温肾阳助膀胱阳气之不足。患者口干喜饮,尿检大量白细胞,尿液中有感染,防耗伤肾阴加山茱萸、枸杞子以滋阴,败酱草、马齿苋、蒲公英、甘草以清热解毒。全方据病理机制配伍得当,用后得以痊除。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