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杨震传承相火理论,精研肝病临床
TUhjnbcbe - 2022/3/5 22:12:00
丰富丹溪学说,提出“五型相火”“相火学说”是元代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的,是他在《内经》“少火、壮火”说的基础上,继承刘河间《火热论》、李东垣《阴火论》,吸收了陈无择、张子和的若干观点而形成的。这一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内生火热理论,使祖国医学对火热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等,都有了长足进步。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之化。肝主藏血,故云体阴;肝主疏泄,故云用阳。且肝与胆相表里,内寄相火。所以肝的体阴用阳之特点,决定了肝的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只有在血养其本,气资其用的前提下,肝才能调畅敷和而不病,否则最易导致“阳有余,阴不足”的病理变化。杨震教授在肝病的临床辨治中,应用《相火论》的观点,把肝病所产生的局部内生火热按病理相火这一理论去研究,提高了对乙肝病机的认识水平,同时在丹溪所分二型相火证治的基础上,在肝病临床诊治中,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将病理性相火分为五型: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五种证候进行论治,这是先生诊治病毒性肝病的一大特色。1.郁热相火郁热相火是乙肝发病的早期阶段,其病变基础是“气火内郁”,主要以“内郁”为主,且有火郁迫阴之兆。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云:“肝气乃病理之一大门,善调其肝,以治百病。

”“善调其肝”,就是要运用疏肝、养肝、清肝的方法使气火不致向伤阴方面转化,具体应依《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的原则,综合疏、平、抑、调、柔各法,选用辛、酸、甘、苦、咸之类药味,拟“解郁合欢汤”加减。

方中佛手、香椽皮辛散理气疏肝;

白芍、牡丹皮柔肝调肝;

配白茅根以酸甘化阴;

郁金、合欢皮调肝木之横逆而不伤肝阴;

天冬、麦冬凉血养阴以护肝;

大青叶、茜草清热凉血,化栓通络。

全方共奏疏肝郁、平肝逆、清肝火、养肝阴之效。

2.血热相火郁热相火治疗不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进入血热相火阶段,而血热相火的病变基础是“肝经血热”。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篇说:“肝郁证的全过程,其始在气,继则及血”,“凡肝脏郁热容易暗耗营血”,杨震教授认为,乙肝病毒属伏邪范畴,乙肝早期是肝气郁,只有病情深入,气郁与伏邪相结合形成“血分伏邪”,郁久化热达到“肝经血热”之际,才导致质变。如能在治疗中控制“血分伏邪”和“肝经血热”,则可对乙肝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其治疗不宜用苦寒香燥之剂,他遵从《王旭高医案》“将*之性,非可直制,唯咸苦甘凉,佐微酸微辛,以柔制刚”的原则,自拟了“茜兰汤”,凉血解毒。

方中茜草、紫草咸凉人血,

配伍板蓝根、败酱草清热解毒,

佛手、白芍理气平肝。

3.湿热相火乙型肝炎经常迁延反复,加之肝病必然乘脾,脾失健运则易出现肝郁挟湿,郁久化热,而形成湿热相火之证。湿热是病因,肝脏是病位,调治时应紧紧抓住肝郁与湿滞这一对主要矛盾,疏肝时应注意不要耗气伤阴,化湿时不要寒凉滞脾。温病学家治湿的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湿热伤肝的证治,杨震教授认为此证治宜芳香化浊、辛开苦降,自拟“桃红化浊汤”。

方用藿香、佩兰、香薷芳香化浊以醒脾困;

茵陈、白茅根、板蓝根清热利湿以清相火;

薏苡仁、茯苓健脾化湿以健脾运;

桃仁、红花疏通肝络以防瘀结,兼作引经以清血分湿热。

4.阴虚相火肝体阴而用阳,为藏血之脏。若肝郁过久,化火必伤肝阴。肝火伤阴,既可自伤,也可伤及他脏之阴。从病变发展过程看,犹以自伤肝阴、中伤脾阴、下伤肾阴为多见。自伤肝阴,治疗多用一贯煎。中伤脾阴,治疗多用滋脾饮。下伤肾阴,若无瘀血,治疗多用滋水清肝饮。若兼瘀血,治疗多用三甲复脉汤。

方中用生龟板滋阴益精;

制鳖甲、生牡蛎养阴清热,平肝熄风,软坚散结;

阿胶滋阴养液;

麻子仁滋阴润燥;

生地、麦冬养阴清热;

白芍酸甘养阴。

“三甲复脉汤”载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为热病后期肝肾阴亏、虚风内动而设+功能滋阴软坚,柔肝熄风。杨震教授将其创新性地应用于治疗肝硬化之肝肾阴虚型,既有滋阴柔肝潜阳之功,又有凉血散瘀软坚之效。其选方思路乃受朱丹溪“大补阴丸”启迪。5.相火虚衰历代医家论肝病,多论其有余,而论肝气肝阳不足者少。肝内寄相火,寓一阳生化之气,寄居肾中真阳。《相火论》认为“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蒲辅周医疗经验集》谓::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肝气、肝阳虚证,是导致疏泄不及的一个重要病理环节。

对于肝病中之肝气虚者,杨震教授治疗以补肝益气为大法,自拟补肝益气汤;

对于肝阳虚者,杨震教授治疗以温生肝肾阳气,自拟桂附二仙汤。

用此方治疗阴*证、寒重于湿型,包括胆汁性肝硬化、阿狄森病、肝肾综合征等,可取得较好效果。研集历代经验,归纳“治肝十法"杨震教授从事肝病诊治数十年,积累了独到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肝胆疾病方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医辨冶方案,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受到广大医师及患者好评。病毒性肝炎在祖国医学里名称不一,大多属于胁痛、*疸、积聚、鼓胀等范畴。杨震教授认为在肝病的临床辨证方面,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治疗原则应注意四点:

一是疏通气血,调达为要;

二是体用结合,补泻适宜;

三是明辨标本,缓急有度;

四是整体治疗,兼顾七情。

在治疗用药方面,清代王旭高著《西屋夜话录》集各家治病大成,按肝气、肝火、肝风三大类提出了治肝二十三法,颇受后世推崇。但其分类较繁,杨震教授参考现代治疗肝病的经验,本着执简御繁的原则,归纳出“治肝十法”,即凉血解毒法、芳香化浊法、疏肝理气法、疏肝健脾法、疏肝利胆法、柔肝养阴法、健脾温肾法、清肝熄风法、活血化瘀法、通络利水法。在此十法的指导下,杨教授组方40余首,自拟经验方22首,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分别施用于肝病临床的不同证型。探析乙肝病机,首创“肝经血热”目前中医大多认为乙肝病因病机是“湿热毒邪侵入人体,正气虚弱,气血失调”,表现为肝胆脾胃不和、气滞血瘀痰积、阴阳气血亏损等,病机复杂,且相互关联。历代各家论述较为详细,但对临床常见的“肝郁化火伤阴”之病机论及较少。杨震教授结合临床乙肝患者病证特点,提出“肝经血热”的观点。他认为乙型肝炎的临床主症,早期表现在气分,后期表现在血分。外因湿热毒邪侵入人体,潜伏血分而形成“血分伏邪”;

内因多为情志不遂所致的“肝气郁结”,内外相合,导致“肝经血热”,此乃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病机;

气郁日久,阻滞脉络则致肝络瘀滞;

邪留日久,耗气伤阴,乃致肝脏虚损,常常累及脾。肾。

总之,乙肝的病变基础是“肝郁”,主要病因为湿、热、毒、瘀、虚,而中转环节是“肝经血热”,即肝郁化热,热伤肝血。临床症见胁下不适或疼痛(胀痛、剌痛、隐痛交替发作),情绪不安,咽干,尿*,便秘,舌淡边尖部较红苔薄白,脉弦稍紧。杨震教授治以清肝凉血,自拟方药“茜兰汤”,处方组成:茜草15克,紫草15克,败酱草15克,佛手15克,白芍15克,板蓝根15克等。其中茜草、紫草成凉入血,配伍板蓝根、败酱草清热解毒,佛手、白芍理气平肝。

I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医院,郝建梅。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震传承相火理论,精研肝病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