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理肠道方清理肠道方是本人通过多年临床使用制定的一张经验方,其药物组成是:条芩15g,赤、白芍各15g,丹皮10g,桃仁10g,生薏苡仁30g,冬瓜子(打)30g,败酱草30g,马齿苋30g。
功能主治:下利肠垢不爽,甚至便后有不尽感、后重感以及便前腹痛感。在西医学中一般属于慢性结肠炎或结肠溃疡。
组方原理与渊源:本方的条芩、芍药,取法古方*芩汤之遗意,以条芩是*芩中之小者,用以清肠热、燥肠湿者为多。用条芩之寒以清肺与大肠之热,一面又以其苦以燥湿和开郁。盖下利之由,一般不离于湿,湿有寒湿与湿热之分,其中阴寒之湿,常见症为泻下甚爽,故亦称泻或泄,寓有快速之意在内,虽非“一泻千里”,但总是便稀而爽快的。这种泻在中医辨证,常属于脾湿,所谓“脾不虚不泻利”,基本上指此而言。以脾属脏属阴,主藏精微,属“藏而不泻”范畴,脏不能藏则病。这种不藏精微,是阴盛阳微,阳虚不摄所造成,故常为脾阳虚或寒湿内盛所成。其中暴泻者多属脾虚,而久泻有时则影响人体根本之阳,一称元阳或肾阳,不论它是脾阳虚或肾阳虚,总是阳虚或因阳虚而招致的阴寒内盛,不属用清法以去热的范畴。本方既用*芩清热,则其湿无疑是属于湿热。下利肠垢不爽,是湿热积滞的一大主症,在肠垢本身,足以说明是属于肠道湿热所化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其便时的不爽感,则更能说明其病非阳气虚的不藏,而是属于湿热滞而不泻,不泻之证,如以脏腑分证,其本身即属于腑证、实证为多,因腑泻而不藏之故。此证形成腑实不泻的原因,归根究底则应归入湿郁热蒸的湿热积滞范畴。
*芩的作用,既能以苦燥湿,又能以寒清热;既能清肺以解大肠之热,又能燥湿以去大肠之滞。故方中选用条*芩还是比较合适的。
赤白芍古代总称芍药,其作用以和血敛阴,舒挛定痛为主。一般赤芍的作用偏于行血、去恶血和凉血;而白芍则能寓养血于活血行气之中。二者同用,对于瘀停气滞而出现之炎症肿痛有一定的作用。本方用以治结肠炎症而出现的热象与痛症,特别是“行血则便脓(包括肠垢样物)自愈”,有现实的意义。
方中的丹皮、桃仁、生薏苡仁、冬瓜子,系取《金匮要略》的大*牡丹皮汤之意,该汤是古来治肠痈的主要方剂之一,它用丹皮凉血以退血中伏热,且兼有理血活血之用,能消肿疡炎症。桃仁、生薏苡仁、冬瓜子,开利肺与大肠,行瘀血以去化脓之源,排脓毒以去痈疡之害,故治肺与大肠之瘀结或化脓病中,常以此数药为主。
此外,治肺痈之咳喘、胸痛、吐脓血的常用方千金苇茎汤中,亦以此数味为主。如以脏腑关系,脏实则治腑之理论言之,则此数药均以治大肠之炎症由瘀停热结而化脓者为主,本病乃病在大肠之炎症肿痛及部分带疮面之溃疡,与肠痈、肺痈,意有近似之处,故本人移来用之。
败酱草一药,最早亦见于《金匮要略》治肠痈之薏苡附子败酱散一方之中,此药解毒清热,消炎治肿,特别对大肠已成脓之肿疡,有较好的作用。移用治结肠炎症乃事之所常,理之所合,故余即移而用之。
马齿苋亦系清热解毒之用,吾乡江苏民间常以此一味作汤,治疗时痢发热、便脓血之症,一般即为西医学之细菌痢,效果良好。
余接触西医学已久,深知菌痢之成,乃痢疾杆菌腐蚀肠壁,使肠道生炎症,化脓流血,因而引起了结肠之炎症。虽病非一源,而流有互通之处,如肠垢之结滞不爽,甚至发生后重感,亦与时痢之便脓血里急后重意有可通,但轻重缓急之程度不同而已,如以结肠溃疡而论,则此症尤多为病菌痢之后遗者,扶摇之鹏实即北海之鲲的化身,河淮江汉,不过同其源而异其流耳。故即以此移治。
总之,本方的形成是酌古证今的结果,既有继承古籍遗产的一面,又有接受现代新知,包括西医学、生物知识与民间单方等在内。拳石之堆,虽不足以名山,而细流之积,则大可成为行潦,故本人常以此作为冷芳而自赏。
临床效果:本方未制定以前,本人接受家传父授,治大便肠垢不爽,常以枳实导滞、木香槟榔等方为主,针对其不通之“通”,而实行“通因通用”,实亦无可非议。经治而愈者,当亦不乏其人。唯此二方通肠导滞,常因腹痛便频,使患者出现困乏不支等副作用,且效果并不很理想,有的积年累月,师劳无功。而本方经使用后,不但不见任何副作用,且疗效提高甚多,虽不能尽愈诸病,但估计治愈率总不在十之七八以下。下附病例,以示说明。
谷某某,男,33岁,邮电工作人员。病右胁痛两年,按之甚,值京地肝炎患者多所出现,医院检查治疗,由于谷丙转氨酶一直在~U/L之间,故从始病即按肝炎论治。转辗求医,易地皆然。病积既久,药用日多,而患者体质,却不支日甚。经友人之介绍,求治于余,时已面色虚*,眼睑浮肿,食纳虽尚可,而肢体经常疲惫。余乃询及其二便情况,患者自谓:自从始病以来,小便虽经常*浊,但痛苦不甚,唯大便日行数次,便中黏垢甚多,滞下难行,且时见有余不尽之感,并兼后重。从其主诉大便情况看,几乎全是湿滞大肠见症,但又为什么其谷丙转氨酶如此之高,而其痛点又适在肝区以内?根据仅有的西医知识分析,单项谷丙转氨酶升高,是不足以确诊为肝炎的,此其一;其主诉症状乃一派大肠病结肠炎见症,而结肠之横者乃横在胃前,横升之交,达在右胁之下,得毋其处积有炎症,乃误以为肝,误认肝治,故乃久治不得其宜,不得其愈?神思到此,勇气倍增,乃坚决力排众议,首倡治肠为主,投以上方,令服5剂。服药既毕,患者来复诊时,自谓大便每日一次,条便正常,肠垢已甚少,后重与不爽感,均十衰其九,肝区之疼痛感,已不复存在。效不更方,续以前方5剂,则诸般症状,一鼓消除,医院化验肝功,则谷丙转氨酶已下降至正常值矣。停药观察,至今已历8载,该同志一直健康无病。以此,即可认为前两年多来之肝炎诊断,纯属误诊,其痛乃系大肠湿热所引起之结肠炎所造成。而余所制的清理肠道方乃针对结肠炎症所设,根本非治肝病者。多年来此方是作为本人治结肠炎大便肠垢不爽之“抓主症”方使用,见此症,用此方,方向明,决心大,效果满意。由于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日多,故对促进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相结合的心情愈切。
我准备写成《抓主症》一书,大约有五十多种病,都能以“抓主症”的方法,加以定方定药地治疗,前因后果,和盘托出。是非功过,留待后贤评述。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印会河医论医话》(印会河亲笔真传系列)/印会河著.孙启基,徐远,段*,印螺整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
杏林墨香独家发布。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杏林墨香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