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治胆囊炎*连汤是首选方
导读:治胆囊炎多以柴胡剂,何任老师治该病用*连汤为首选方。升降阴阳,寒热并投,上下兼治,寒散热消,胃和逆降,其证自愈。/何任
胆嚢炎者,常与胆石症同时存在,亦有因感染引起胆囊炎而无胆石者。其症常突然发作右上腹疼痛(胆石者则常为阵发性绞痛)放射至右肩胛部。其急性发作常有发冷、身热,血中白细胞增高,或出现*疸等症状。慢性者常有右上腹疼痛,时作时止,虽无身热等症,似常因饮食不合适而引起。目前临诊中最为常见,本文所论者,多着重于慢性胆囊炎症。
按中医辨证胆囊炎之主要证状属“胁痛”“脘痛”“胆胀”“癖*”之类证候。凡饮食失当,情绪不调,或受外感之邪传入肝胆,以致湿热蕴结,肝气郁滞,升降失司,胆汁滞阻,可见身热、胁痛,*疸等症,热灼胆液,久而成石。肝胆与脾胃关系甚密,肝胆病既可来源脾胃欠调而蕴成湿热,而肝胆之气失和又常致脾胃受病而厌食、恶心、呕吐。
胆囊炎之病因病机
从其主症“胁痛”这一常见症状而言,于多种病证均可见到,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脓肿,肝癌以及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肋间神经痛,几乎多以胁痛为主要症状。因而习见的病因病机分析,总亦包括在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阴不足,外邪侵袭四种,而四种又互有影响或互相兼见。我们可据此而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外邪多以祛邪为主,利湿清热解毒;
内伤气滞血瘀者,多以理气疏肝,祛瘀通络为主;
肝血不足者,则以滋养肝肾,养血柔肝为治,而各种治疗亦往往相互交错参用。
治方
有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旋复花汤,复元活血汤,一贯煎,龙胆泻肝汤,逍遥散,乌梅丸等,以及配合金钱草,海金砂、蒲公英,败酱草,绵茵陈,大*等单味药加减。而各地医家自创之验方效方,亦甚多,治效亦好。
余得日本友人相赠著作中,彼医治疗胆石证,胆囊炎所用方剂有以大柴胡汤治胆石剧痛,胸胁苦满而便闭者;以柴胡桂枝汤治胆石症胁痛不明显,腹直肌紧张者,咽喉干,渴甚剧者加生石膏;以四逆散治无便秘而疼痛较甚及胸胁苦满,季肋下腹直肌拘挛,手足冷、疳热者;以《万病回春》之清热解郁汤(方为山栀子、苍术、各3克,川芎、陈皮、生姜、香附子各2克,枳实、*连、甘草各1克、干姜0.5克)治胆石症、胆囊炎之不适应用柴胡剂者。并认为以芍药甘草汤治疝痛发作期,有松解肌肉紧张、缓解疼痛之效果等。
余治胆囊炎,除亦常选用以上各法各方药外,尚采用*连汤,见效较理想
《伤寒论》谓:“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连汤主之。”
其方为:*连三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七味煮去滓,温服,昼三夜二。本方证是由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升降失司,表里失和所致。故立方以寒热并投,上下兼治。
*连汤为张仲景升降阴阳之方。成无己谓:“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下寒上热也。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千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连汤升降阴阳之气。”从*连汤之配合而论,汪讱庵说:“*连苦寒泄热以降阳,姜、桂辛温除寒以升阴,人参助正祛邪,半夏和胃止呕,甘草大枣调中止痛。上中二焦寒热交战,以此和解之。”
按:*连汤实为小柴胡汤之变方,以桂枝代柴胡,以*连代*芩,以干姜代生姜。所谓“从中而和之法”。故其能收平调寒热,升降阴阳,和胃降逆之功。正如喻嘉言说的“不问下寒上热,上寒下热,皆可治也”。
研究《伤寒论》的著名医家对*连汤的评价尚多。再举柯韵柏,他说此亦柴胡加减方也。表无热,腹中痛,故不用柴、芩,君*连以泻胸中积热,姜、桂以驱胃中寒邪,佐甘、枣以缓腹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持于中,仍不离少阳之治法耳。”王旭高亦说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则在下而不在表里,即变柴胡汤为*连汤,以桂枝易柴胡,以*连易*芩,以干姜易生姜,亦从中而和之法。”从成、柯,王、喻、汪诸家之说中,得到的启示是胆嚢炎之病证,多为寒热错杂,阴阳失其升降。以六经分证,当在少阳范畴,和法是可以用的,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都属选用之例。
余意以为在见证中,如急性发作,有畏寒、身热,胁腹疼痛,呕恶,大便欠调者,当视表、里证而和之。而对慢性胆囊炎,其证正如柯韵柏所谓“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是上下,不是表里。故虽亦可以小柴胡汤解少阳,但是和表里之方,不若用*连汤以和上升降阴阳更为恰当。因之余遇慢性胆囊炎,或伴有胆石症证见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胁腹痛欲呕者,即用*连汤为首选方。用以升降阴阳,寒热并投,上下兼治,寒散热消,胃和逆降,其证自愈。
举例如下
(一)陈某,男,38岁,年4月初诊。右胁及脘部疼痛,时发时好,已历多日,胸部闷滞、略有热灼感,泛泛欲吐,饮食减少、大便溏烂,苔腻,脉弦。经B超示胆囊大,诊断为慢性胆囊炎。
处方:*连5克,*参9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姜半夏9克,干姜6克,红枣12枚。七帖。
复诊:谓服药2帖后,胁脘痛减轻,大便较成形,服完七剂,饮食有增加。再服原方十四剂。以后未闻复发。
(二)魏某,女,54岁,年7月。素有胸闷胁痛,曾住治疗。B型超声诊断为胆囊炎伴胆石症。近周来胃部疼痛,厌食油腻,恶心欲吐,曾吐苦味绿色水,大便较稀,次多,舌苔厚腻,脉弦。
处方:*连6克,姜半夏9克,炙甘草6克,干姜6克,桂枝9克,太子参12克,大枣12枚,姜竹茹12克。七帖。
复诊:谓服药后痛减,呕泛止,大便次渐正常。再续服七剂,以资巩固。
以上例案均根据《伤寒论》用*连汤之指征,首辨其上热下寒,腹痛与呕吐。因阳气内郁胸中,胃有邪气,致脾胃失于升降,胃不得降,则胸中有热而欲呕吐;脾不得升,则中焦有寒而腹中痈,邪气阻滞寒于中,寒热分据上下,故投本方,以升降阴阳,效果显然。
*连汤用于临床,范围较广,不仅胆囊炎可得显效,而对急慢性肠胃炎,某些溃疡病以及其他肠胃疾患。只要见症见胁痛,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腹痛,食少、或大便利下,分析辨证属于阴阳失调,寒热上下者,均可以之和调升降。然则*连汤固以调达上下为主,汪讱庵说:“上下未有不分表里者。大概上焦属表,中焦属里,胸中与太阳为近,故用桂枝。嘉言着眼虽高,而立言尚有未尽。”此为对上、下、表、里之另一种认识,颇可作为理解分析*连汤用法之参考。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利用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详情和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可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