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Yiyiren
薏苡仁——禾本科Gramineae.
经文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生平泽及田野。
本经要义
筋急:筋,体之肌腱,附于骨节的筋,包于肌腱外的叫筋膜。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之功能。《灵枢》卷三·经脉第十:“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筋和筋膜的功能是由肝所主,并由肝血濡养。《素问》卷十二·痿论篇第四十四:“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肝的精气盛衰与筋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筋急,指筋脉拘急不柔,屈伸不便,多因体虚受风寒及血虚津耗,筋脉失养所致。《素问》卷三·五藏生成篇第十:“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本证可见于破伤风,痉病,痹,惊风等。
拘挛:又作痀挛,属筋病,病证名。指肢体的筋肉痉挛抽急收缩,不能伸展自如的症状。
《素问》卷十八·缪刺论篇第六十三:“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多因阴血不足,风寒湿热侵袭及瘀血留滞所致。其症状,四肢牵引拘挛,活动不能自如。拘,肢体上的筋肉痉挛拘急收缩,不能伸展自如。《素问》卷一·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1]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风湿痹:风湿,风和湿两种病邪。风,六淫之一,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常与其他邪结合而致病。湿,六淫之一,属阴邪,性质重浊,能阻滞气的活动。风湿即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病证。
《金匮要略》卷上·痉湿暍病脉证第二:“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病不得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风湿痹”,痹症之一种,以风气、湿气偏盛而致。《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上·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候:“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其三气时来,亦有偏多偏少,而风湿之气偏多者,名风湿痹也。”又风湿痹候:“风湿痹痛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风湿之多,而寒气少者,为风湿痹也。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随。”
下气:其义有三。
一则,病证名,指肠胃郁结而排泄气体,即矢气(放屁)。多因脾虚饮食不化或气滞不行所致。《素问》卷十·咳论篇第三十八:“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二则,指人体下部之气。《灵枢》卷五·口问第二十八:“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三则,指药物的降气功效。《本经》言主“下气”药物尚有石斛、辛夷、吴茱萸、枳实、杏核仁、半夏、蜀椒、旋覆花等。
轻身益气:薏苡仁,健脾益气,除痹,利湿,使机体强健,药食两用,可久服。故言“轻身益气”。
三虫:指人体寄生虫,古代文献中之长虫、赤虫、蛲虫等。
《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三虫候:“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为三虫。犹是九虫之数也。长虫,蚘虫也,长一尺,动则吐清水,出则心痛,贯心则死。赤虫状如生肉,动则肠鸣。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
[1]緛:读ruan。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lacryma-jobi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
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等。
拓展阅读----药材(饮片)鉴别要点本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一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拓展阅读——张仲景使用薏苡仁情况仲景汤方应用薏苡仁共三方。
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方)薏苡仁十五两,炮附子十枚,为末,每服一方寸匕,日三次。治疗寒湿而致之胸痹,平时痛缓,发时痛急。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方)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草五分。为粗末,每服一方寸匕,水煎顿服。功能排脓消肿。治肠痈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脉数者。
麻*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方)麻*半两,炙甘草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服,有微汗避风。功能发汗解表,祛风利湿。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本方是麻*汤去桂枝加薏苡仁而成,方中麻*散风寒,薏苡仁除湿热,杏仁利肺气,炙甘草和中,合用有发散风湿兼清湿热之效。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
薏苡仁“补脾”功效之说
有文献记载薏苡仁补脾,这和*参、白术等之补脾意义迥别。薏苡仁补脾实为渗脾之湿而见补脾之效,且其补益之力较为和缓,切勿误读。
拓展阅读——医籍论选薏苡仁,米谷之属,夏长秋成,味甘色白,其性微寒,禀阳明金土之精。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者,阳明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盖宗筋润,则诸筋自和;利关节,则屈伸自如。又,金能制风,土能胜湿,故治久风湿痹,肺属金而主气,薏苡禀阳明金气,故主下气。治久风湿痹,故久服轻身,下气而又益气。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薏苡仁夏长秋成,味甘色白,禀阳明金土之精。金能制风,土能胜湿,故治以上诸症。久服轻身益气者,以湿行则脾健而身轻,金清则肺治而气益也。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苡仁气微寒,禀天秋金之燥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经》云:湿热不攘,则大筋软短而拘挛。苡仁气微寒,清热利湿,所以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也。久风,长久之风也,风淫则末疾,所以手足麻木而湿痹生焉。苡仁甘寒,其主之者,甘以行之,寒以清之也。
微寒,禀秋金之燥气而益肺,肺气治则下行,故主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者,湿行则脾健而身轻,金清则肺实而气益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薏苡。味甘,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土清金,利水泻湿,补己土之精,化戊土之气,润辛金之燥渴,通壬水之淋沥。最泻经络风湿,善开胸膈痹痛。
《金匮》薏苡附子散:薏苡十五两,附子十枚。杵为散,服方寸匕。治胸痹缓急者。以水土湿寒,浊阴上逆,清气郁阻,胸膈闭塞。证有缓急不同,而总属湿寒。薏仁泻湿而降浊,附子驱寒而破壅也。
——清·*元御《长沙药解》
拓展阅读——识药认药Hello,伙伴们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