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雅韵·书院传统文化月
在线进行时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年起,复旦大学依托书院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月、传统文化体验季系列活动,注重“道”与“艺”的融合,“讲”与“演”的结合,为师生提供深度体验和研习传统文化的大平台。年书院传统文化月于5-6月开展,由“梨园戏曲”、“书画篆刻”、“太极游艺”、“美学生活”四大版块组成。在这里,您可以通过云课堂、云展览、云体验、云竞赛等形式,足不出户也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体验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编者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探索宇宙奥秘的智慧结晶,最初根据“斗转星移”而制定,基本概括了一年之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农历的重要部分。
除了表达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节气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岁时节令的“气候”与“物候”,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也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
今年的传统文化月特别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内容涵盖一年四季节气变换的历史发展、文化习俗,并邀请复旦大学书画协会的同学们根据四时创作“时令帖”,和大家一起了解节气文化。
小满恰逢
今天让我们走进夏天
用属于这个季节的热情与希望
拥抱身边的灿烂光景
立
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
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文化
知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5-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立夏时节,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书画协会·张永辑·作品
节气
习俗
迎夏仪式:“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会举行迎夏仪式。
尝新活动: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种烹调方法,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矛针、豌豆、*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宋·陆游《立夏》
书画协会·乔止月·作品
立夏秤人: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书画协会·黎林·作品
小满
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
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文化
知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在南方民间民谚中“满”的意思与作品中所写的意思不同。小满节气期间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往往是江河湖满,如果江河不满,必是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
民谚云:“小满不满,无水洗碗”、“小满不下,犁耙高挂”。这里的“满”字,不是指作物颗粒饱满,而是雨水多的意思了。
宋·欧阳修《小满》
书画协会·欧阳义唯·作品
节气
习俗
祭车神: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祭车神是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祭蚕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可见,古时小满节气时新丝已行将上市,丝市转旺在即,蚕农丝商无不满怀期望,等待着收获的日子快快到来。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食野菜:食野菜是小满的风俗。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本草纲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苦苦菜遍布全国,医学上叫它败酱草。苦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
唐·李商隐《晚晴》
书画协会·蔡宜凡·作品
芒种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文化
知识
大约为每年公历6月5—7日,此时斗指东南,太阳*经达75°。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芒种节气为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民间也称其为“忙种”,是因为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会逐渐降低,因此民间有“芒种忙,忙着种”的农谚,这个时节,“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也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节气
习俗
在芒种时节,天气渐趋炎热而蚊虫滋生,同时因为芒种和端午两个节气距离的比较近,因此在某些地区,芒种时会悬挂艾草。芒种还有“送花神”之俗,《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就展现了这一场景:“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芒种时节送花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习俗,人们认为,芒种一过,百花开始凋零,花神退位,故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是日,人们要设案供物,焚香祭祀,来为花神饯行。
饮食方面,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因此芒种时有煮梅的习俗,新鲜青梅味道酸涩难以入口,需煮过后方可食用,这一习俗早在夏朝便已出现。煮梅时多使用盐或糖与新鲜青梅共煮,或是与晒干的青梅相拌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会加入紫苏,到现在出现很多加工过的梅干蜜饯,如话梅、奶梅及甘草梅等,都非常受人欢迎,在北方则是吃青杏,两者都可以起到降火清补的作用。
宋·陆游《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
书画协会·冯铭菲·作品
夏至
夏至,古时又称夏至节、夏节,
顾名思义,它的字面意思便是盛夏将至。
文化
知识
在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得出夏至日,是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大约在每年的6月21日前后。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一年最长,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太阳终日不落。
在天文学上,夏至被定义为北半球进入夏季的第一天,但此时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大约再过二、三十日,进入小暑、大暑节气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后的天气变化迅速,经常出现短时间的暴风骤雨,元稹诗“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便是用来形容这样的天气。
唐·高骈《山亭夏日》
书画协会·许嘉芝·作品
节气
习俗
夏至时正逢麦收,从周代开始在这一天会祭神祭祖,以祈求消灾丰年,在这一天北方有吃面食的习俗,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山东的做法是在面煮熟之后直接放入盛有清凉井水的盆中,然后将面捞出放入碗中,搭配调料小菜,称为“过水面”。同时新麦收,在江苏会有制作“夏至饼”的习俗,在祭祖后食用或者赠送他人。
有些地区未成年的孩子要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苋菜被誉为“补血菜”、“长寿菜”,《食疗本草》说它能“补气除热,通九窍”,《滇南本草》说它能“治大小便不通,化虫去寒热,能通血脉,逐瘀血”。葫芦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滇南本草》中记载葫芦可以“利水道,通淋,除心肺烦热”。
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文化
知识
南宋诗人戴复古有诗云:“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暑,表示炎热,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是还没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时,江淮流域的梅雨季节即将结束,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则进入了多雨的季节。
唐太宗《温泉铭》
书画协会·孙家平·作品
金代诗人庞铸《喜夏》诗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妳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文人的闲情尽显。
倾盆大雨过后,旋即又是蒸腾万物的热烈天气。
小暑一来,拉开了盛夏的序幕。现代人的消夏方式,往往简单、直接,与空调冷饮相伴,亦或向海而行。相较之下,古人的消夏之道或许显得更悠然自得,具有审美性。
池边、桥畔、河岸濒临水面,气温要低些,无不是古人乘凉的好去处。杨万里曾赋诗日:“小憩人家屋后池,绿扬轻风一丝丝。”即便是坐在自家院中避暑纳凉,也自有一番乐趣。白居易的《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在保,难更与人同。”
《易经》中小暑的卦象为“遁”,即退避、隐居,正如清代李渔所言:“应夏藏,闭门谢客。”所谓云行都遗湿,独山谷才进风凉。为了躲避酷暑,“山居”也是完美的选择。
唐·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
书画协会·梁宇颖·作品
唐代诗人李昂说:“人皆苦炎夏,我爱夏日长”。短暂的清凉并不能长久,真正能调试人心情,带给人清凉的,或许便是内心的那份静谧、那份超然......
节令
习俗
在旧时,我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头伏吃饺子是我国北方的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文化
知识
“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白居易有诗云“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形象地说明了大暑天气燥热难耐,食难下咽。同时大暑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陆生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的灵*。
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变得闷热,整个世界像是被放入蒸笼,土地的水气都被蒸出来,变得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大暑过后便开始向立秋过渡。为了浇灭炎炎暑气,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
节气
习俗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如粤东南地区就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则有在大暑吃凤梨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而且有败火的作用。
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大暑时节虽炎热潮闷,但也不乏惬意闲适的景象。
南朝诗人徐勉笔下的盛夏美景:
夏景厌房栊,促席万花丛
荷阴卸何翠,莲影对分红
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
莲荷美酒让人无比清凉舒爽
眼前一片豁达与从容
唐·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书画协会·孙家平·作品
部分素材丨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