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月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清肺排毒汤总体有效率可达90%以上。
此方为《伤寒杂病论》中几个方剂合方而成,这几个方剂或者与方剂病机相似的类方(如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原方;五苓散类方苓桂术甘汤、射干麻*汤类方厚朴麻*汤),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在第一版诊疗方案中已经提出,其具体的精确化辨证使用也已逐一阐述。实践证明了汉传中医第一版诊疗方案的准确性及可操作性。
区别在于:合方而成的清肺解毒汤是为大范围不需精确化辨证时所普遍使用,尤其对医院有较大帮助;而汉传中医在全面阐述疾病规律的基础上推荐的对证方剂,是为临床一线中医工作者在面对复杂病证时更精确地辨治选方所设。
在此建议,如使用清肺解毒汤,药物剂量可加量或加倍使用,特别是在面对部分重症患者时,效果会比推荐剂量更佳。
根据一线病例的积累,及重点对大量病人舌象的分析,汉传中医导师刘志杰先生再次确认这次疾病的病机大多属于寒热夹杂的厥阴证,寒多而热少,夹湿热、水饮多津亏少;舌质多夹血瘀,部分剥苔,提示存在食积秽浊,伤及胃气;病理分型是寒湿证、湿热证、错杂证,可以夹带血瘀及秽毒。
为便于一线医务人员精确用药,缩小选方范畴,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在第一版诊疗方案的基础上,现推出第二版诊疗方案,继续为奋斗在临床一线,以及各地备战肺炎疫情的中医界同仁,提供出我们的临床诊疗思路,为中医在疫情的疾控和治疗上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其他相关内容可点击下面蓝色文字查看文章。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汉传中医诊疗方案(第一版)
2.汉传中医治疗新冠肺炎感染医案2则
3..中医药适合预防肺炎吗?汉传中医如何看待此类疾病?面对这类疾病又该如何预防?
4.外感流行病的中药防控
5..《经方辨治学》摘录(1)——外感病概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汉传中医诊疗方案
第二版
一、病因病机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外感病的疫疠范畴,证候多属伤寒,中风,湿温。从病例来看,开始以风寒夹湿为主,后向里传变,逐渐化热、夹湿、夹瘀。其脏器病位主要在肺,出现肺渗出、氧合下降;其次在中焦脾胃,出现脘腹痞满,腹泻等症,也有大便正常或干;重症逐渐入血分,伴感染,痰瘀胶着,出现脓毒血症、多脏器衰竭、休克、DIC至死亡。
老年患者为寒热错杂的厥阴为多;年轻且体质较好的患者,以阳明、少阳为多;儿童少见。
总体而言,本次疫情多属于外感病表邪内陷和内传,表证虽轻,但可迅速内传,出现复杂的合并证。因此,治疗上要防其传变,提前截断。
二、辨证论治
诊治过程中,尤其是轻、重证(早、中期)的患者,除都要分析清证候的寒热偏向外,还要特别注意其病理产物痰湿、瘀血的判断,痰湿血瘀是核心;中后期痰瘀胶着随患者体质或寒或热,并逐渐向血分传变。
病理产物瘀血的判断对本次疫情的危、重症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要早期预判,层层阻断。
舌象变化(包括胸部CT,血常规、凝血象等)为病情预判的重点。
初期大多舌质不黯,病理产物主要是痰湿,瘀血不明显;舌质黯则为瘀血的征兆,为病情进展的重要提示,可在方证对应基础上,加用去除病理产物的药物,如热偏多者加丹参、生地;寒偏多者加当归、川芎;严重者加土鳖虫、桃仁,或以抵当汤、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可作为合方的基础。
同时,脏器病位以上焦肺为重点,也是西医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首要器官,药物要具有宣肺平喘的功能,改善痰热胶着可用*连、瓜蒌等,有积液者可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注:以下所列方剂的用量基本以汉代计量换算,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调整,如1两折合5~15g等。另外,对于此类传播迅速、病势急且偏重的疫疠疾病,药量不宜过小,否则药势不抵病势,恐难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建议1两最少折合5g。
除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外,以下方剂也可通用于的其他普通流感等流行病的辨证治疗。
(一)轻证(早期)
轻证、疑似病例或没有明显症状者,在中成药的使用上,偏寒湿证者可用藿香正气丸;偏湿热证者可用防风通圣丸;在中药汤剂内服上,可以麻*升麻汤为主。这两个中成药和一个汤剂同样可以作为前期的预防性用药。
注:麻*升麻汤为此次疫病的关键方剂,在预防以及临床各期的治疗上都会有广泛应用,应给予高度重视。此方可对治表寒、表热、中上焦热、中焦寒湿、津亏血瘀夹杂,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属厥阴病机证,对临床上的杂症及症状不明显的怪证较为适合。
另外,本病的早期轻证多数没有肺部病变,证候多以外感风寒湿的(少阴或太阳)表证为主,或可合并患者本有的内伤病(受各地气候、水土等因素影响较多),因此在诊治本病时,当以对治外感表证为首,兼治内伤病。
01
寒湿证
证候表现:发热或微发热,恶风寒,或畏寒身凉而喜暖,头身痛,心下痞闷不舒,干呕,喘咳不止,或口渴,或下利,或噎嗝,或小便不利、少腹满闷,或关节疼痛等,舌红、有齿痕,苔白或*,脉浮或浮紧。
若伴口干渴而不欲饮,胸闷气短,头目眩晕,心慌心悸等,为中焦饮盛。
推荐处方:仲景小青龙汤,中焦水饮明显者可合用苓桂术甘汤。
麻*(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45g)五味子(半升,40g)半夏(洗,半升,60g)
赤茯苓(四两,60g)桂枝(三两,45g)白术炙甘草(各二两,30g)
若夹痰热者,加瓜蒌、*连。
02
湿热证
(1)太阳阳明合病,上焦湿热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寒,甚则高热无汗,头身痛,咳喘,或周身沉重疼痛或烦疼,或日晡加剧,遇风寒加重,伴口干舌燥而渴,咽干咽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外发热毒斑疹等,舌质红苔*,脉浮紧。
推荐处方:麻杏石甘汤合麻杏苡甘汤合芍药四物解肌汤。
麻*(去节,四两,60g)杏仁(二两,30g)甘草(炙,二两,30g)石膏(半斤,g)薏苡仁(半升,80g)芍药*芩升麻葛根(各三两,45g)
(2)太阳阳明合病,上焦瘀热证
证候表现:身热、恶热,汗出,口干渴或烦渴引饮,头痛或头身痛,咳喘,或咽干咽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身热发*,或外发热毒斑疹等。
推荐处方:麻*连翘赤小豆汤合芍药四物解肌汤。
麻*(去节,二两,30g)连翘(二两,30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20g)赤小豆(一升,g)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可用败酱草代替)生姜炙甘草(各二两,30g)芍药*芩升麻葛根(各三两,45g)
(3)少阳病或少阳阳明病
证候表现:往来寒热,头目眩晕,咽干,易呕,纳差,心烦,胸满痞痛,腹中冷痛、下利,心中痞硬、呕不止,大便干硬或便微干而不畅等,舌质红苔*或腻,脉浮弦、关脉或实或动。
推荐处方:小前胡汤合小陷胸汤。
前胡(半斤,g)*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45g)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60g)*连(一两,15g)栝蒌实(大者一枚,80~g)
若里实而腹胀便秘者,加赤芍、枳壳、大*(即大前胡汤合小陷胸汤)。
03
寒热错杂证(复杂证)
(1)寒热错杂、属厥阴病机证,常见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寒,身凉或手足凉,口干渴,喉咽疼痛或红肿不适,咳嗽、咯痰,或咳喘,或咳唾脓痰等,舌红、苔白或*,或见瘀斑。
推荐处方:通治方,仲景麻*升麻汤。
麻*(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芩(十八铢)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去心,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中焦湿滞明显,可加草果、丹参。
建议用量:(推荐化裁方)
麻*15g升麻15g当归15g知母10g*芩10g玉竹10g赤芍5g天冬5g桂枝5g茯苓5g炙甘草5g石膏5g生白术5g干姜5g丹参15g草果10g
(2)寒热错杂、属厥阴病机证,表里证明显者。
证候表现:恶风寒,发热、微发热或不发热,头身痛或项背痛,咳嗽、咯痰或咳喘,咽喉不适或疼痛,口干渴,恶心、纳差,腹胀或腹痛,大便溏或干难等。
推荐处方:十神汤。
陈橘皮(去白)麻*(去根、节)川芎甘草(炙)香附子(杵,去毛)紫苏(去粗梗)白芷升麻赤芍药(各四两)干葛(十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大钱(10~15g),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泽,热服,不拘时候。如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三茎;如中满气实,加枳壳数片,同煎服。(计量依宋制,药物可按比例量取)
(二)重证(中期)
中期很关键,要提前预判疾病传变趋势,特别强调舌质的判断,以舌黯为要点,提示瘀血,作为疾病的转变的关键点,提前截断,在辨证用方的基础上根据寒热加用养血活血祛瘀药物。
01
寒湿证
证候表现:发热或微发热,恶风寒,头身痛,心下痞闷不舒,恶心干呕,食少纳差,喘咳不止、甚则喘逆倚息不得卧,或口渴、下利,或噎嗝,或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肢节浮肿,或关节痹痛等,舌黯淡苔白或厚腻,或可见瘀斑。
推荐处方:仲景小青龙汤加川芎、草果。
麻*(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45g)五味子(半升,40g)半夏(洗,半升,60g)
常规表现加川芎、草果;若中焦水饮明显,合苓桂术甘汤;夹有痰热可加瓜蒌、*连。
02
湿热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寒,头身痛,喘咳不止、甚则喘逆倚息不得卧,心下痞闷,甚心下硬痛而拒按,恶心干呕,或心烦不呕,大便干而不畅等,舌红苔*或厚腻,或见瘀斑,脉浮或关动。
推荐处方:厚朴麻*汤合小陷胸汤加升麻、桃仁。
厚朴(五两,75g)麻*(四两,60g)石膏(如鸡子大,60g)杏仁(半升,45g)半夏(半升,60g)干姜(二两,30g)细辛(二两,30g)小麦(一升,g)五味子(半升,40g)*连(一两,15g)栝蒌实(大者一枚,80~g)
03
寒热错杂证(复杂证)
证候表现:发热或微发热、恶寒,身凉或手足四肢逆冷,喉咽疼痛或红肿不适,咳嗽、咯痰,或咳唾脓血,胸闷不适或胸痛,或喘吸不畅,便溏或泄利不止等,脉沉而迟。
推荐处方:千金麻*升麻汤加川芎、瓜蒌,伴寒湿或外感表证明显者可合用仲景小青龙汤。
麻*知母葳蕤(即玉竹)*芩(各三两,45g)升麻芍药当归干姜石膏茯苓白术桂心甘草天门冬(各二两,30g)
(三)危重证(晚期)
因为危重证病例未见,建议参考国家局第四、五版方案。
(四)恢复期
本病在恢复期时,外感表证多已减轻或消失,多以里证并伴胃气不足、饮食消化功能衰弱为主,因此恢复期的治疗当注重固护胃气,调节患者的饮食功能。
辨证上,病理多以太阴里虚寒居多,病理产物以气滞痰湿、完谷不化为主。
证候表现:食少纳差,饮食不消,或恶心欲呕,腹胀或腹痛,遇寒则加重,咳嗽或胸痛,心中虚烦,眠差或入睡困难,便溏下利,或多涎喜唾等,舌象可见质黯淡有齿痕,苔白腻等,脉沉迟。
推荐处方:温胆汤合理中汤。
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30g)橘皮(三两,45g)甘草(一两,15g)生姜(四两,60g)茯苓(二两,30g)大枣(十二枚)人参干姜白术(各三两,45g)
基本方
因本次重症、危重症多为中老年患者,及本有基础疾病者,中医而论,一是正气不足,一是素体痰湿血瘀凝滞明显。此类患者一旦感受疫病,更容易因为疫毒的致病特点出现急性肺部炎症(痰湿)大量渗出,缺氧加重,进一步导致全身痰瘀堵塞脏腑经络,最终呼吸、循环衰竭而亡。
从一些确诊病例来看,体虚伴痰热寒湿瘀血夹杂的中老年患者,呼吸衰竭者多,危重症多,可能是本次瘟疫重症的主要证型,出现厥逆的更适宜以麻*升麻汤为治疗的基础方(轻证或体势不足者使用仲景方,重证或体势耐受者使用千金方),其兼顾风寒,湿,烦热、津亏,虚劳,瘀血。
方中的麻*和升麻,抗病毒作用较佳,《伤寒论》称其能治难治的重症;治疗瘟疫通常少不了桂枝、麻*、升麻、葛根、*连等药。
阳证、湿热证,从麻*升麻汤化裁,去掉温热药成麻*连翘赤小豆汤合四物解肌汤;
阴证者,化裁后去掉寒凉药,成为小青龙合小陷胸;
热证咳喘者,麻杏石甘汤合芍药四物解肌汤;
体虚痰热寒湿夹杂瘀血者,加川芎。
注:
升麻“清热解毒”功效类似牛*,常作为牛*的替代品。
唐宋以前,木香与升麻同为去疫疠瘴气的常用药,且木香的药力强于藿香,因此,临床治疗疫疠类疾病时,若内有湿浊秽毒,应注意芳香化浊和避秽解毒的使用,否则较易死灰复燃而疾病复发,寒证适当加用木香,热证适当加用升麻,可以显著提升“祛疫毒”的疗效。
升麻与木香的药症如下:
升麻,气凉,味辛苦。
《本经》: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辟温疫瘴邪蛊毒。久服不夭。
《别录》: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轻身长年。
木香,气温,味辛甘苦。
《本经》:主邪气,辟毒疫温*,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
《别录》:治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杀*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久服轻身致神仙。
附:简易防治方
桂枝、升麻,各3~5g。
每次煎服或泡服,服用5~7天。
适用于流感多发季或地区,尚未有明显外感症状或症状较轻,以及未病前的提前预防。
汉传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