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晚清传奇商人,必然离不开“红顶商人”胡雪岩。
这个创造了商界神话的名字,在晚清可谓权倾一时、富可敌国。
他以贫困的钱庄学徒身份,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发迹,而后纵横于商场、江湖之间,出入于朝廷庙堂之上,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难以想象的奇迹。
这番耀眼瞩目的成就,也让他成为清朝两百多年中,唯一“获布政使衔,戴红顶、穿黄马褂”的商人。
遗憾的是:即便享誉晚清,可胡雪岩的商业帝国,还是在中外势力联合碾压下遭遇惨败,最终凄凉离世。
每每提及他的传奇与败落,都让人扼腕叹息。
年,胡雪岩出生在安徽省一个贫穷的村庄。
父亲胡鹿泉去世后,本就没有任何积蓄的家庭,更是极度困窘,以至于胡雪岩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
直到年,经人介绍,年仅12岁的胡雪岩抛下母亲和年幼的弟弟,背井离乡只身去杭州信和钱庄做了学徒。正是这里,成为了胡雪岩日后叱咤风云的起点。
在信和钱庄做学徒,对胡雪岩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幸运。
出生环境的贫困,以及改变命运的渴望,让胡雪岩拼命锻炼自己;虽然是新到来的学徒,但他对钱庄的各种工作流程和技巧,却掌握得无比熟悉,这样的勤奋和才能,也赢得了老板的信任。
正是以信和钱庄为奋斗的起点,胡雪岩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商海生涯。
风雨飘摇的晚清,内忧外患层出不穷。
作为清廷主要力量的湘军和淮军,也发生了严重的分化和裂变。
身为曾国藩曾经部下的左宗棠、李鸿章,素来就看不惯彼此的行事方式。
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的淮军逐渐势大,成了朝廷中的新焦点,而左宗棠也凭借优异表现脱颖而出,受到国人称道。
只是,一山难容二虎。
身在庙堂的两人,也自然分道扬镳,互相排挤对方。
此时,早已发家致富的胡雪岩,也成为左宗棠行军打仗、建立功勋的重要经济支撑。
可以说:左宗棠的每件瞩目功绩几乎都有胡雪岩的鼎力相助。
当然了,胡雪岩的生意之所以能遍及大江南北、兼及海外,并受皇帝赐封,穿黄马褂,肯定也依赖以左宗棠为首的官员庇护。
只是无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胡雪岩30年商业帝国的塌陷,从根本上来讲,是官场势力相互倾轧的结果。
李鸿章和左宗棠的矛盾焦点,主要是对国防政策的建议不同。
李鸿章认为:西方各国对中国虎视已久,应建立强大的海防力量,对付列强进攻。
而左宗棠认为中国的安危,在于稳定内陆,防备外国入侵,故提出陆防论。
原本两人可以各做各的,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军,左宗棠完成边陲布防。
可是耿直的左宗棠,在军机处待了一段时间后,也发觉中国海防空虚;虽然他极力主张陆防,但攸关国家安危,却也不得不要求加强海防。
朝廷听闻他的建议,便调任左宗棠为两江总督,署理东南半壁政务。
这项调令,也让左宗棠有了施展抱负的空间;他亲自到上海视察,从原湘军水师中招集人马,创办船政,制造新式军舰。
至此,南方海防在左宗棠的领导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可正在筹建北洋水师的李鸿章,却无法容忍左宗棠的跨界行为;
为了捍卫属于自己的利益,李鸿章决心与之一战,打垮左宗棠,将海防权归自己所有。
自此,李鸿章开始派盛宣怀着力调查胡雪岩,准备寻找机会。
如同胡雪岩是左宗棠坚实后盾般,盛宣怀也是李鸿章最赏识的人物,他名为北洋大臣帮办,实则是李鸿章的“财政部长”,专事替他筹集资金,中国诸多近代化产业如铁路、医院、电力公司等等,都是盛宣怀全力创办。
同为商人的胡雪岩与盛宣怀,如果不受官场利益牵扯,两人应该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算起来,胡雪岩与盛宣怀是早就认识的。
初次见面时,胡雪岩已经48岁,盛宣怀才27岁。
盛宣怀的出生环境要比胡雪岩好很多,他是官宦人家长大的富贵少爷。
父亲盛康曾在湖北任职,分管粮食、民政和教育。
但不同于胡雪岩的认真好学,盛宣怀对读书从不开窍,勉强考中个秀才后就原地踏步。
无奈之下,盛康在年托了关系,将26岁的盛宣怀送到大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麾下。
毫无突出表现的盛宣怀,注定是不受重视的。
盛宣怀
投入李鸿章门下的他,每日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抄写文件。
直到年,河北保定的一场洪灾,给了盛宣怀展现才能的机会。
面对各种物资的短缺,盛宣怀主动请缨,决定替李鸿章去上海“劝捐”。
可是初出茅庐的他,怎么能想到:从别人口袋里拿钱,简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上海滩富豪云集,可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这个连像样官职都没有的青涩小子。
艰难困境中,正在上海逗留的胡雪岩听到消息,当场慷慨解囊,用捐钱捐物的方式,真正解决了盛宣怀的燃眉之急。
恰是这样的雪中送炭,让两人结交了深深的友谊。
至此,盛宣怀将胡雪岩视为恩人,每每提到这件事,都感叹万分。
可惜的是:纵然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但因为彼此的立场不同,两个本该成为挚友的商人,也最终被官场斗争席卷,从而走上了残酷的对立。
海防权利的争夺,让李鸿章与左宗棠的矛盾愈加激化。
特别是左宗棠借着到上海巡视江南制造总局的机会,当场宣布,以后江南制造总局不造英国枪,改造德国枪了,而一切采办事宜由胡雪岩负责。
这番做法,无疑是要吞并李鸿章的北洋实业基础。
心高气傲的李鸿章,怎么能够容忍这番挑衅;便命令盛宣怀想尽办法,击垮左宗棠的得力干将胡雪岩。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盛宣怀负责的北洋矿务,此时出现了重大问题。
当时的老百姓们,根本没什么科学认知;在盛宣怀带着队伍进入深山挖矿时,老百姓们觉得:
挖矿会令埋在地下的老祖宗灵魂不得安宁,纷纷举着锄头来闹事。
祸不单行时,年轻的盛宣怀又被一位外国技师欺骗,将只会挖井的对方,当做成了有着丰富经验的煤矿开采专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后,得到的却是漫山遍野的污水。
本就不满李鸿章进行洋务运动的权贵们,也纷纷上奏弹劾;还未与左宗棠正式交手的李鸿章,便陷入了困境。
可以说:盛宣怀在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失误,简直有些“临阵反戈”的意思。
商业的斗争是精心算计的,而官场的斗争,则是你死我活的。
为了彻底压制盛宣怀的实力,也为了稳固自己的商业帝国,胡雪岩只好主动出击。
为了扳倒盛宣怀,他联和其他商人举报:盛宣怀曾在吞并外国轮船公司时,收受了5万两银子的贿赂。
而盛宣怀原本计划好的架设长江电线计划,却因为被人举报,只能暂停。
没有多久,这项工程,就被安排到了左宗棠麾下的胡雪岩手中。
接二连三的变故,让盛宣怀怒火中烧。
得知胡雪岩与国外的两家电报公司有业务来往,盛宣怀直接3倍的高价,收购了这两家的电线器材,并告诉他们:不要向胡雪岩提供帮助。
此时的胡雪岩正在建设电线工程,自然需要这两家公司的配套设施。
当盛宣怀得知胡雪岩多次拜访这两家公司后,直接来了场狠招。
他花重金收买了两家公司的经理,他们便装作被胡雪岩说服的样子,勉勉强强给他运来了一批货;就在胡雪岩兴高采烈地施工时,他才发现:这批电线全是劣质品,压根就没法用,只能暂时停工。
早有准备的李鸿章,立刻上奏弹劾胡雪岩的失职和恶意竞争;此时的左宗棠忙于边陲布防,也实在没有精力反击;为了顾全大局,胡雪岩主动退出了电报竞争。
可是胡雪岩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变故”仅仅是自己商业厄运的开始。
此时的盛宣怀,正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真正将胡雪岩置于绝境,永世无法翻身的机会。
不得不说:这也是盛宣怀与胡雪岩最大的不同。
胡雪岩针对盛宣怀的种种做法,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维护的使绊、敲打和警醒。
而盛宣怀的反击中,却带着至死不休的狠决,不管是缜密的计划,还是耐心的等待,都如狩猎般残酷而决绝。
这样的斗争,也注定将以惨烈的方式收场。
胡雪岩在电报线上跌了个大跟头后,暂时偃旗息鼓,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传统的茶叶、丝绸生意上去。盛宣怀却丝毫没有放松警惕,他深知此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如果不找机会打垮他,将来必定后患无穷。
当听说胡雪岩忙着高价收购生丝时,盛宣怀打定主意,要在生丝市场上和胡雪岩一决高下。
生丝本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物资,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独占的地位。
但从19世纪中叶开始,日本丝业逐渐崛起,意大利、法国生丝也逐渐与我国争夺市场,我国生丝出口量开始大量减少,并且为外商所垄断。以至于我们本国的商人很吃亏,获利很少。
为了扭转华商的被动局面,胡雪岩集结一些中小商人,说服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洋人,扭转国际生丝市场的形势。
他的志气是可贵的,可这样的做法,也注定充满以卵击石的风险。
而胡雪岩之所以敢赌,是因为他曾在与洋人抗衡中,取得过胜利。
所以,为了取回中国的生丝经营优势,胡雪岩再次开始向洋人叫板。
—年间,胡雪岩开始大量收购、掌握生丝八千包;到了年,他已经囤积了1.5万包,这已经超过了当年上海生丝量的三分之二。
l年,胡雪岩又拿出巨资去生丝产地大量收购,想做到“夷人欲买一斤而莫得”。
他想以垄断的方式,彻底夺回销售生丝的主动权;然后高价出售给洋商,以此打击洋商们嚣张的气焰。
可是造化弄人:1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兵船开入吴淞口,拦截检查进出港口的船只,造成人心惶惶,更加重了金融恐慌;最后导致国际市场萧条,伦敦丝价趋跌。
被逼无奈下,胡雪岩只好赔本出售了自己高价购进的生丝。
据估算,这一次生丝买卖,胡雪岩就亏损达二百万两本银;而他在生丝生意上的最终损失,足以高达一千多万两银子。
谁能想到:这场遥远战争引发的蝴蝶效应,竟把身处江浙地区的60岁首富胡雪岩拖入了泥潭中,他用30年时间构建起来的万两身家的商业帝国,仅仅20天便轰然倒塌。
在这场巨大的变故中,自然也少不了老对手盛宣怀的精心设计。
事未成而亏蚀甚巨!
这次生丝生意的失败,对胡雪岩的商业帝国是个致命的打击。
这样的局面,对于盛宣怀来说,却是无比欣喜的结局。
但即便胡雪岩的生意受到重创,可盛宣怀却宛如潜伏在草丛中一动不动的猎豹。
是的,他还在等待时机:精明狡猾的他知道:万的折损虽然不是小数目,但绝对整不垮财大气粗的胡雪岩,他还需要耐心等待最佳机会。
而这个最佳机会,很快就开了。
就在胡雪岩困于生丝的赔本生意中时,汇丰银行每半年一度的还款日期又到了。
胡雪岩与汇丰银行的瓜葛,主要在于他为左宗棠筹措军费时,以个人名义前后向汇丰银行借了两笔贷款,共计万两白银。
可是因为手头没有足够资金,他只能将还款期限往后推,以便从邵友濂那里借点钱周转。
就是这个时候,盛宣怀出手了!
他先是以李鸿章的名义给上海道台邵友濂发电报,要求他20天后再将银子交给胡雪岩;邵友濂是李鸿章的部属,缓发20天又没有什么损失,便一口应承下来。
紧接着,盛宣怀找到汇丰银行等外国银行,告诉他们胡雪岩即将破产,赶紧找他要钱。
汇丰银行很清楚钱是清政府借的,但经手人毕竟是胡雪岩。于是,他们拼命缠着胡雪岩讨债,胡雪岩没办法,只能从阜康钱庄抽取80万先行垫付。
当确认胡雪岩从阜康钱庄取出这80万后,盛宣怀继续放招。
盛宣怀再次向各个洋行和储户、官员、富商大肆宣扬,说胡雪岩的钱庄快倒闭了。
三人成虎,信任危机彻底爆发。
听到这个消息,在钱庄存过钱的大户们,纷纷涌入阜康提款,少则数千两,多则上万两。
但胡雪岩此时,早已没有了现金流转;在这场严重的舆论危机中,他所经营的钱庄、典当,相继因资金无法周转,像滚雪球般宣告破产。
而这一切,仅仅用了20天的时间。
兵败如山倒,胡雪岩那些陈年老账也被一一翻出:不管是中饱私囊、还是恶意竞争,这些曾经作为,都给予了胡雪岩要命的报复。
在这场残酷的商业战中,曾经荣耀无比的“红顶商人”被就地免职,胡氏的商业大厦,也顷刻全盘倒塌。
值得一提的是:从1年生丝贸易战,到年年底胡雪岩去世;他所有的典当铺等产业全被变卖充公,但即便如此,胡雪岩依旧倒欠了清廷二十万八千两银子。
当得知这一切变故,有着盛宣怀的精心策划时,晚年凄凉的胡雪岩,只能懊悔感叹:当时太过心慈手软,没有整死这个小兄弟。
可是,没有了盛宣怀的算计,胡雪岩就真能安稳无忧吗?
我想并不是的!
可以说:从他选择站在左宗棠的身边,从李鸿章决定与左宗棠死斗到底时,他的商业王国就已经被写好了命运结局。
胡雪岩的败落有很多原因,人性的贪欲,对财富的挥霍,对海外市场的轻视,都是他走向破产的原因。
其中更为致命的,便是他过分依靠官场势力。
不得不承认:胡雪岩一生最大的靠山是左宗棠,左宗棠也是因为胡雪岩的有力支持,才顺利成就了一些大的功勋。
他们相互依附,也相互帮助,成就着各自的人生。
但是官场的明争暗斗,永远是致命的;特别是左宗棠与李鸿章积怨非常深,势如水火。
很显然,这种斗争也波及到了胡雪岩的事业。
不然盛宣怀就不会献计:要想扳倒左宗棠,胡雪岩不可不除。
这句话中,有盛宣怀拓展财富江山的算计,但也道出了胡雪岩失败的根本,即——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但即便以失败结局,胡雪岩的一生仍旧是无比传奇的。
作为煊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达二十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两千万两以上。
而他开办的胡庆余堂国药号,更是闻名大江南北,有“北有同仁堂,南有余庆堂”的美誉。
从一个身无分文的钱庄学徒,能够在短短30年创造下倾国财富,胡雪岩靠得绝不仅是勤奋,更因为他独特的商业谋略和令人称道的“做天下人生意”的经商思想。
胡雪岩眼光敏锐,长袖善舞,很善于利用各方势力为自己经商服务。
官场势力、商场势力、洋场势力、江湖势力…对于能帮助自己的,胡雪岩都精心培植;恰好是他对人际关系的高情商处理,才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闯荡出自己的天地。
同样的,永葆初心更是他多年的坚持。
在几十年经商生涯中,胡雪岩始终坚守自己的生意准则,以“仁”“义”作为经商的核心。
对外界环境的敏觉,对人际关系的高情商处理,对自我选择的严格管控,都是胡雪岩创造商业帝国的坚硬基石。
因此,也强烈推荐大家,读读关于胡雪岩的人生经历。
从他的经商绝学、处世韬略中,找寻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智慧。
给大家推荐套《胡雪岩传记》,这套书全面真实记录了胡雪岩经历的坎坷曲折的财富人生,不仅是一部关于胡雪岩的生平传记,也是一部剖析中国传统经商之道的生意宝典,以及一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励志大作。
书中展现了许多胡雪岩的智慧,让人受益匪浅:
——“办大事最要紧的是拿主意!主意一拿定,要说出个道理来并不难。”
——“用人之道,不拘一格,能因时因地制宜,就是用人的诀窍。”
——“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就要吃亏。”
喜欢的话,可以点击链接,有更加详细的内容介绍。
也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一代商圣的人生故事中,获得深刻的启迪、有益的帮助,为自己的人生助一臂之力。
————END————
其他推荐——
林徽因爱徐志摩吗?病重执意见张幼仪,3个细节揭露她的隐秘心事
陈芝秀:不愿吃苦与情人私奔,晚年落魄做女佣,儿子:我不认识她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再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