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西(-),字绍琴,仙女镇南大王庄人。祖父郑又樵,清代举人,工书善画。父郑逸琴,读书不第,在扬州城内陈臣朔先生之家塾教书,兼及医道。他的小篆、汉隶都写得很好,善画“断简残篇”;能镌刻篆印,工整隽秀,尤其是浅刻竹扇牙牌,当时流传颇多。与扬州诗人肖畏之、书法家吉亮工等人为友。
郑小西出生书香门第,幼承家教,12岁读完《四书》、《五经》,16岁学完《黄帝内经》、张仲景著《伤寒》、《金匮》、《神农李草经》及其他名家医学著作。17岁至19岁期间,研习金石书画。生性聪明颖悟,所习无不专精。民国七年()至民国十年()又从仙女镇中医内外科邱静轩、扬州中医内儿科沈毓培临床深造,医术大有长进。民国十一年()悬壶大小方脉,医名郑轩培。当时他的金石书画已渐知于世,求其金石作品的人甚多,因此郑小西的金石之名,掩盖了郑轩培的医名,以后一般人就只知有郑小西,而不知有郑轩培。
郑小西夫人韩锦臣,生于杏林世家,七代真传,幼承其母韩闺臣医师传授医学。其父韩静臣,兄韩幻臣、韩润之,弟韩善之也都是当时名医。锦臣女医师与郑小西联璧悬壶,先生精于内儿科,夫人专妇科,兼治伤寒,彼此切磋,相得益彰。不久即医名广播,诊务繁忙,很多外地人都专程前来求治。
郑小西品行端方,医德高尚,态度和蔼,平易近人,生平以济世利民为宗旨,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病者来求诊,诊金多寡,从不介意,如系贫病之人,则主动施医施药。他曾刻有“存心堂”印章一枚,凭章至“天聚栈”中药房配方,一律免收药费。药房按本计价,一年三节由郑小西结账付款。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九年()约10年期间,每年施诊药费折合大米约20多石。后因施诊药费逐年增加,超越负担能力,经郑小西与仙女镇西街某慈善堂洽商,由该堂代付。
民国二十九年(),韩锦臣早逝,郑小西中年丧偶,精神深受刺激,影响身体健康,年未50而须发皆白,颓显老态。
抗战时期,郑小西目睹日寇侵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愤慨万分,由是热忱拥护抗日工作,并尽己之能,为抗日政府出力办事。民国三十二年()当选为江都县参政会参政员。年当选为江都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并与张浩纲、谈达、孙秉臣等医务界老人共同筹备江都县医务协会。
郑小西为人潇洒不羁,才艺兼优,医道之外擅金石书画。早年常就教于严绍曾老先生,在书法上有相当造诣。他对钟鼎、石鼓、北魏张猛龙碑及孙过庭草书谱均临摹多年,虽大寒大暑也不间断,奠定了他艺作的深厚基础。他于浅刻更深受家传,字宗王羲之《圣教序》,运刀如笔,神韵挺朴。其微雕作品今尚有一牙件存于扬州市博物馆,画面是摹刻赵子昂《仙山鸾阁图》,其中殿宇轩昂,树石苍郁,人物衣纹纤细,神态逼真;补景山水写意,有宋元风格,笔墨工整细致,法度谨严。另一件微雕的一面是《赤壁赋》全文,另一面是《赤壁夜游图》,较之他的早期作品,淡远自然,意境含蓄,更具神韵。
郑小西还善作水墨山水写意,流传于世的作品有扇面、尺页等,晚年也偶作青绿山水,师王蒙笔意。其后人还存有尺页两幅,可以略窥端倪。郑小西金石篆刻的作品存世较多。他镌钟鼎朱文,创舞刀法,神韵苍古。治汉印白文,用冲、摇结合的刀法,朴素淳厚。汉印朱文每多用切刀,笔力整劲。镌小篆,宗浙派,新颖隽逸。对汉印白文有独特见解,认为汉代的白文是泥封的阳文,所以自出机杼有意在刀法另辟蹊径。到了晚年,其金石更为精进,曾为马突围镌了“辛厚”玉章一方,即是用舞刀法篆钟鼎文,笔意雄浑,章法古朴,有吴昌硕风格。
郑小西金石篆刻所传的徒弟江都聋哑人方伯雅,在刀法上已窥门径,艺术作品问世较多,惜未能登堂入室,但建国以来,也曾在《中国聋人》、《盲聋之音》等报刊上多次发表金石作品,知之者颇多。
郑小西对医学更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善于运用《黄帝内经》的气运学说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他认为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疾患有密切关系,好比农作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也是在不同气候、不同地理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医者贵能知机于微,见微知著。他曾潜心研究汉代的伤寒和杂病、金元时代的阴阳偏胜和脾胃学说、清代的温病学说,认为各家学说虽皆有所长,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其学说的内容都随着社会环境和自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医家治病也是同样道理,必须审时度势,运用各家学说去分析病理、病机,不可偏执一端。
如兵荒之年,民多饥馑,脾胃学说就很重要;地势卑湿,天气燥热,温病学说则不可忽视。他在脉诊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不少人都说:“小西先生脉象准,能察生死。”民国三十一年(),某尤氏老人突患痢疾,因来势凶猛,只有二三天,人就落了形,饮食不进,一家人惶惶然不知所措。当时曾请其他中医诊治,都说此病无问题,不要惊慌,服几帖药就可痊愈。后经郑小西诊脉,当即断定老人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未过5天,病人去世。
仙女镇一方姓老人曾回忆一件有关郑小西脉诊的往事。他的岳父张某生病,经其他医生诊治,都说张的脉象沉细,要特别小心。请郑小西诊视,见张体格魁梧,身强力壮,认为脉搏决不会如此沉细。经他细心探索,才查明原因,张是“反关脉”,脉在手背上,脉搏很正常,从此释去疑虑。
郑小西治病常自出机杼,不拘成法,然屡奏奇效。民国二十七年()双沟罗庄罗某生了黄疸病,经几个中医治疗均无效。后请郑小西诊治,嘱用40斤生姜捶汁浸煮内衣两次,晒干贴身穿上,然后用发汗药一济,服药后三四小时内加喝粥汤,帮助出透汗。如此3天,共服药3剂,黄疸全退,病即痊愈。
民国二十九年(),郑小西诊治高任庄一妇科病人,来时患者躺在小车上,腹中剧痛。经脉诊,该女已怀胎四月;再望诊,是因其不慎碰在水缸边上,致使胞胎异位。郑小西当时将桌上的病人诊金全抛在地上,叫病妇一一拾起。病妇拾时腹中大痛,不肯为之,郑小西叫她一定要拾,不可停下。病妇满面流泪,边拾边哭。当她把地上的钱全部拾起来后,腹痛即逐渐减轻,结果这个病人真的不药而愈。
郑小西学识渊博,精于辨证。民国二十九年()前后,门诊日达80人次左右。每天黎明即有很多病人就医,抬来的病人、坐车来的病人经常布满他门外的农场,郑小西均谦诚接待,始终如一。在最忙的夏秋季,除门诊外,每日下午直至深夜,有时还要出诊到数十里外的村庄抢治危重病人。民国三十年()夏季,正谊乡建乐村小李庄有一李姓裁缝的妻子患肠痈(阑尾炎),医院诊治,须住院开刀,要医药费元。李家困难,无钱住院手术,只好请郑小西出诊。他治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散合剂,一剂服后,腹中即排出很多脓便,病情减轻,以后每天下午上门治疗,计服药8剂,病人即由危而至痊愈。郑小西始终未收这个人家的出诊费,病人执意送了8个鸡蛋表示感谢。肠痈一症,以当时的医疗水平,即使手术切除也非十分安全,一般中医对此症都没有满意的疗效。郑小西对肠痈治疗有一定心得,治愈过不少患者,效果均很好。其学验之丰,于此可见一斑。
郑小西素以挽急救危为医者天职,凡有疾厄求助者,他从不虑己,每有恻隐之心,定当赴救。年春天,郑小西已积劳成疾。酷热炎暑,人人汗流浃背,他却身穿夹衣长袍,但仍坚持为病人服务。至农历六月底,他行动艰难,不能进食,尚坐人力车至玉带桥为一江姓病人诊治。这是郑小西最后一次出诊,次日即卧床不起,延至农历七月十五逝世,他对病人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许多经过郑小西治愈的病人及亲邻好友,听到他去世噩耗都赶来悼唁,有的抚棺大哭,有的伏地哀呼,道路相传,闻者流泪。郑小西一生清廉,不重财物,生前一点积蓄也没有,丧事用项大部分是亲友资助。郑小西逝世时,名士严绍曾赠有挽联,其下联为:
“无言不肺腑,无意不漆胶,忆年来相与往还,故旧未尝忘,自怜老朽才疏,偏蒙师事。”(郑志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