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一所高中,新餐厅落成,校领导给餐厅取名为“三味嘉苑”。
一众老师和学子看了新餐厅的名字,咀嚼一番,有人认为这名字取得好,有人认为这名字并不适合。大家伙意见并不一致。
学校可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地,有人问询几位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于是引经据典,认真仔细探究,得出如下结论:
先从三味说开去,三味是什么意思呢?
说及三味,想必每位上过学的人,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匾额上的“三味书屋”四个楷体字,为杭州人梁同书所书。
梁同书为清代书法家,他为三味书屋题写的不仅有匾额,还有堂屋中的抱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
“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
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所言:“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三味”可能出自于此。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寿镜吾之孙寿宇认为:“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
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
寿宇的三味解释,并不适合于“三味嘉苑”中的三味!
有人认为是借用了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显然,用上述的三味解释“三味嘉苑”中的三味不合适!
至于《西游记》中提及的三味真火,又该怎样解释?
三昧一词是梵文音译Samādhi,真火是道教词语,两者相融合产生三昧真火一词。
三昧真火又名三昧神火,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和道教文化中经常出现的词语,一般认为“心者君火,亦称神火也,其名曰上昧;肾者臣火,亦称精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即脐下气海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此为三昧真火。
显然,用这个来解释“三味嘉苑”中的三味是不当的!
至于三味清热止痒洗剂中的三味,这是一付中成药名。由败酱草、麻黄、威灵仙组成。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湿热风毒瘀阻所致的外阴瘙痒病,症见局部皮肤干燥,肥厚,瘙痒难忍者。
这个更为明显,三味嘉苑怎么会是中药铺呢?!
如此说来,餐厅三味嘉苑中的三味,只能是第一种说法了,“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其实也是不妥的!
何以言之?三味书屋是读书之所,三味解做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自然是形象的比喻,恰如其分,而三味嘉苑,是餐厅,是进食之所,照搬显然是错误的!
一个学校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然是不应该的,应该体现出学术的严谨性才对!
至于“嘉苑”,用作餐厅之名,也有不妥。读者诸君自己可以查询下词典,就知道其中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