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卖嘞,野菜茵陈,茵陈泡酒泡茶,好喝的很嘞!”这是河南省安阳市骑电动三轮车的菜贩在街巷叫卖吆喝的声音,这种独特的方言用语让人听着觉得好笑!
河南省安阳市田间三月份生长的黄蒿(麦蒿、臭蒿)幼苗。(王建安摄影)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春草野菜都从地下冒出鲜嫩的绿芽来。茵陈也是豫北地区返青较早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上有灰白色的细柔毛,民间俗称茵陈蒿。每到三月季,许多农村老人会将采摘到的茵陈蒿用三轮车拉到集市上当野菜售卖。
安阳市田间三月份生长的茵陈蒿嫩芽。(王建安摄影)茵陈是生长于中原地区的一种属于菊科的中草药,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嫩苗可作菜蔬,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茵陈,作为一种野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食用,加上本身具有的中草药成分,追求健康的人们更是喜爱。
安阳市野外三月份生长的茵陈蒿嫩芽。(王建安摄影)农村俗谚,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它形象地描绘茵陈的生长特性。茵陈,有清热去火,利肝明目之效,对于黄疸(肝炎)有独特的疗效。茵陈蒿这种植物很特殊,它的价值和季节密切相关,初长出来的时候,价值最大,越长越不值钱,到最后竟然由值钱的中草药变成了普普通通的柴火。
到了秋季变成柴火烧的茵陈蒿。(王建安摄影)茵陈蒿为啥越长越不值钱?传说,这是神医华佗总结茵陈对治疗痨病的作用而得来的。三月阳气上升,茵陈的嫩芽是采为中药的最佳时间。到了四月,长成了蒿,药性渐减,而到了五六月却只能当柴火来烧。其实,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句谚语形象地道出了采收时间是影响中草药质量的重要因素。
安阳市田间四月份生长的黄花蒿(麦蒿)苗。(王建安摄影)茵陈最早出现在我国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里:“茵陈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
大医精诚,神医华佗画像。(王建安摄影)《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其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野外田间四月份生长的黄花蒿(麦蒿、臭蒿)。(王建安摄影)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将茵陈蒿和黄花蒿混淆,黄花蒿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麦蒿、臭蒿,与茵陈蒿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茵陈蒿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叶柔软皱缩,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
田间地头四月份生长的黄花蒿。(王建安摄影)黄花蒿,茎直立,上部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花全为管状花,黄色,外围为雄花,内为两性花,均结实。黄花蒿带有浓烈的异味,民间制作甜面酱、豆酱时常用黄花蒿覆盖,以防止蚊蝇侵拢。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说,由于植物学名称和药用名称不统一,科学家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就叫“黄花蒿”,反而不叫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