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2019年6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附视频
TUhjnbcbe - 2024/4/24 17:45:00
新疆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06/9413527.html
04:53

点击观看“乡村医生贺星龙的日常出诊”视频

“我叫贺星龙,是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的一名乡村医生。我家周边28个山村的村民,不管谁身体不舒服了,只要打个电话,不管路有多远,多难走,我都会骑着摩托车,上门去给他们看病。这么多年来,我虽然受了很多苦,吃了一些亏,流了一些汗,也没有挣到啥钱,但我不觉得有什么!因为我‘活’下了黄河边多位老百姓的心,我感觉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就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6月20日,在临汾市大宁县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的党内政治文化主题教室里,贺星龙正在给众多党员干部们讲授一堂特殊的党课。

19年来,

他骑着摩托车出入大山大河之间,

服务方圆28个村庄的村民,

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亲人

医者贺星龙:用大爱书写忠诚与担当

贺星龙为村里的大娘贴膏药。

他是一位普通而优秀的乡村医生

“为什么邀请贺星龙讲课?”山西晚报记者问道。“因为他是好医生、好党员、好干部、好村民!”大宁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振荣一连用了几个“好”来形容。

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的贺星龙,一天累了,就停在山顶望望远方的母亲河。

正如张振荣所言,贺星龙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但是他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感人至深的“大事”来。

6月21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贺星龙的家。

这里是个普通的农家院落,其中一孔窑洞便是他的诊所,窑里墙体粉刷一新,诊断台、医药柜以及一些简单医疗器械摆放有序。

“你们先坐,我忙完就过来。”山西晚报记者抵达之时,贺星龙正忙着给一位骑自行车摔伤的病人处理伤口。

“龙龙,你啥时候过来?我的药快喝完了……”一阵忙活之后,他还顾不上休息一下,几位生病的老乡又打来了电话,等着他去上门看病。

“您好,为了百姓就医方便,贺星龙医生对各村常见病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这是贺星龙在年开始设置的彩铃声音。“病人就是亲人,电话就是病情,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贺星龙说。寒来暑往,贺星龙变的是更远的行医范围,不变的是随叫随到的出诊承诺。

贺星龙行医19年来,他把每一个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不论风雨冰雪,24小时待命出诊,服务方圆28个村的农民,行程40多万公里,骑坏了7辆摩托车,先后背破12个行医包,磨烂了数十双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出诊次数达17万多人次,对于低保户、五保户等贫困家庭患者免费贴药费达4万多元……

贺星龙坚持为这片黄土地上的乡亲默默付出,在大山深处用行动书写出一名乡村医生的忠诚与担当,村里人给他起了多个别名,“摩托医生”“疯子星龙”“傻子星龙”。贺星龙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最高奖——“白求恩奖章”“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学雷锋标兵”“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年度“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诸多荣誉。

感恩父老乡亲 他回村行医

谈起自己的从医路,贺星龙说,这都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

贺星龙12岁那年,爷爷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因为村里没有医生,病情耽搁时间太长,医院也没能挽救爷爷的生命。

爷爷临终前,用很微弱声音对贺星龙说:“娃呀,好好念书,长大了学医。”

贺星龙回想,如果当时村里有医生,爷爷的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就不会那么早去世。爷爷弥留之际的嘱咐,深深地刻在他的脑子里。年,在初中毕业后,贺星龙毅然选择报考了医学类学校,并被运城市卫校录取。

面对一年高达元的学费,当时贺星龙家里却只有多元的积蓄,他想过放弃。

“大家伙供你上学!”并不富裕的乡亲们,你家30元、他家50元,最多的凑了元,总共凑了元,送到贺星龙家,劝他一定要去念书。握着这一沓沓由零钱凑成的学费,贺星龙泪流满面,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医,毕业后回村里给乡亲们看病。

求学期间,贺星龙不乱花一分钱,每顿饭花六毛钱买两个馒头,就着从家里带来的韭花和油辣子,喝口白开水就打发了。为了准备下一年学费,他利用假期抓蝎子、挖药材,上学时从家里带上两袋绿豆,卖了凑学费,勉强完成了三年的学业。

毕业后,贺星龙拒绝了同学们一起外出打拼的邀请,医院工作的机会,怀着对乡亲们的感恩之心,没有对城市丝毫的留恋,贺星龙毅然选择回到村里当了一名乡村医生。“父老乡亲们凑钱供我上的学,我要是留在城里,就觉得对不起他们,做人要讲良心!”

年,贺星龙的两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村里没有学校,妻子劝他一起去城里发展,一年还可以赚3万多,比待在村里强多了。贺星龙坦言,当时也真想一狠心,离开村里去城里发展,但心里还是放不下乡亲们,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多年来,贺星龙奔波在乡村山间行医,得到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但他觉得愧对妻子和孩子。孩子进城上学的那天,索堤村70岁的郝芳花老人专门来到贺星龙家,送来了20多个鸡蛋,握住他的手哭着说:“星龙,你可不能走,走了谁给我们看病,我儿子都在外面打工,谁照顾我?”“不走,我会继续留在村里为大家看病。”贺星龙说,他要走了就对不起曾经帮助过他的老百姓,更对不起老百姓对他的这份真情。

困难面前不低头 扎根山村19年

贺星龙的母亲贺凤莲介绍,年秋天,卫校毕业回到村里的贺星龙,想开一家诊所,但连最起码的听诊器、血压计、药品都买不起。窘迫的家庭经济条件,又成了摆在贺星龙理想面前一道难越的坎儿。

面对儿子的执著,父亲贺永宁只好把准备给贺星龙娶媳妇的一孔土窑洞腾出来当诊所,卖了刚刚收获的玉米和家里仅有的两只绵羊,凑了元钱。“要不是村里人,他也上不了学,也没有今天。”父亲贺永宁说,娃要做的是个好事,再难也得支持。

拿到乡村医生资格证后,贺星龙购置了必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一个简易的诊所总算筹建起来了。“一个年轻娃娃能看了病吗?”此时,村民们的心里却犯嘀咕,没多少人敢让他看病。偶尔有村民要求看病出诊,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如果不行就让医院,别把人家给耽搁了。”这着实让贺星龙没想到,但他骨子里有一股子倔劲,选择的事一定要干出个名堂。

为了让大家更好了解,贺星龙干脆自己贴钱给村民看病,先给家里人和亲戚们看。慢慢地,前来看病的人就多了,附近村子里人都知道了乐堂村有一个能看病的医生。

刚开始,没有交通工具,贺星龙到山里出诊时,肩挑一副担子徒步翻沟越梁,蹚泥涉水,其中辛苦只有他本人最清楚。

一直到年初,为了更及时为乡亲们看病,他贷款元买了一辆摩托车。从此山间小路上多了一个风尘仆仆骑摩托车的年轻人。

说起贺星龙,村民们都记得一个故事:年腊月的一天,下着鹅毛大雪,索堤村一个小孩高烧抽风,贺星龙接到电话后,背上行医包,骑着摩托车赶去。不料,雪越下越大,坡陡路滑,贺星龙连人带车一起跌进路边的排水沟里,当时,贺星龙的脚和膝盖都磕破了。看完病自己包扎了一下,拄着棍子一瘸一拐,继续出诊。

第二天,贺星龙的脚更肿了,因雪厚不能骑摩托,便只好用扁担挑着出诊包翻沟走近道出诊,连人带药从半山坡上滚到坡底。这一次,贺星龙的右脚彻底不能动了,幸亏两个放羊的老乡把他从沟底扶上来,要不然后果不敢想象。医院拍片子显示,贺星龙的右足内踝关节骨折了,他便给自己打上非常厚的石膏。

贺星龙每天早上7点出发,晚上十来点才能回家,一天四五个小时在路上奔波。从骑第一辆摩托车出诊到现在,贺星龙硬生生骑坏了7辆摩托车,多年来累计里程达40多万公里。常年骑摩托在大山里奔波,山路崎岖难走,贺星龙摔伤过不止一次,留下很多伤疤,双腿因为长期冷风侵袭,患有严重关节炎,一着凉便又疼又困。由于长期吃饭不定时,他还有糜烂性胃炎。

每次出门都会向乡亲们“请假”

年,贺星龙开始担负起全乡多名儿童的防疫和多名儿童营养包的发放工作。这些年来,经贺星龙治疗过的多位留守老人中,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13户五保户。他主动承担了这些五保户的医疗费用,逢年过节还叫他们到家里吃团圆饭,并送上米面油和新衣服,而贺星龙却连续8年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过年时就穿件开摩托车店同学送的工服。

19年来,贺星龙守护着当地多名乡亲们的身体健康,付出了很多,而他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十分窘迫。由于没有工资,收入仅靠每月微薄的补助,一直不富裕的他,至今还背负着1万多元的债务。“这么多年,没有挣下钱,当乡村医生就不能考虑挣钱,乡亲们的身体好了,这就证明咱活得有意义。”贺星龙说。

年,贺星龙当选乐堂村党支部副书记,他说,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乐堂村地势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他因地制宜带领村民累计发展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果余亩,预计平均每户增收元以上,拓宽了致富渠道,增强了群众致富信心。

现在的他比以前更忙了!他经常会接到外出参加宣讲、出席活动的任务。每次出门前,他总会提前到几户病情较重的乡亲家去看病。有几户村民家因为没有时间去,便只好打电话“请假”,下好医嘱。

“在单位上班要向领导请假,每次出门我都要向乡亲们请假,把所有的事都提前安顿好。”贺星龙笑着说。他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手机响个不停,都是乡亲们打电话催他去看病的。电话里,他再三嘱咐患者如何用药、如何止痛。每次参加完活动,贺星龙顾不上多停留一分钟,便又踏上返程的路。

“不是村民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村民。我永远不会忘记家乡父老的恩情,不会忘记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今后,我还是要一直为乡亲们看病,不管农村条件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不忘初心,永远守护家乡的父老乡亲!”多年来,在贺星龙的心里,乡亲们就是他最大的牵挂。

6月21日早晨,

他的一天工作从救治一位伤者开始,

81岁的冯兰翠家、

65岁的冯会兰家、

59岁的贺芳芳家,

一天下来他的脚步就没有停过

行者贺星龙:记者体验天使忙碌的一天

“龙龙,龙龙,快,快,你看看,你看看……”
  

6月21日早晨,山西晚报记者刚来到临汾市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卫生所,就听到有人冲里边喊。朝门口望去,只见一位村民满脸血、满身土,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来。
  

扶伤者上医疗床、了解事发经过、准备消毒工具、冲洗伤口、消毒包扎……乡村医生贺星龙的这一天,从救治伤患开始。
  

他是怎么工作的?山里的路好走吗……山西晚报记者跟随贺星龙,体验“摩托医生”一天的生活。

这些年已经骑坏了7辆摩托车,乐堂村卫生所大门外的牌子上清晰得写着,“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了患者。”

大清早就来了一个急诊患者

通常贺星龙7点多就出门了,这一天因为接到村民冯美花的电话,他特意在卫生所里等。8点半左右,受伤的冯美花着急忙慌地赶过来。

“骑车子下陡坡车闸失灵摔倒了,我一爬起来就给龙龙打电话。”冯美花说,“龙龙让我别着急,先回家等着,他骑摩托车过去。没想到正好有一辆车路过,就把我捎到诊所里了。”话音刚落,贺星龙拿来镊子、消毒药棉、生理盐水开始给冯美花处理伤口。

冯美花受伤的半边脸黑黢黢的,额头上的伤口还在往外渗血。贺星龙用一块消毒药棉盖住冯美花的眼睛,用注射器吸上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可由于天气炎热,血液和泥土混合起来在冯美花的脸上干巴了,怎么也冲洗不净。贺星龙换了一块消毒药棉护住冯美花的眼睛,把一块消毒毛巾垫在她颈下,拿起整瓶生理盐水开始冲,一边冲洗一边用棉球擦拭她的额头、眉毛、鼻孔、嘴角、耳朵,里里外外、仔仔细细。沾满血污的棉球越堆越高,冯美花的脸渐渐干净了,贺星龙换了一套消毒工具,又仔细检查了她的眼睛和牙齿。

看着额头的伤口还在渗血,贺星龙说道:“伤口不算太深,缝一针好得快,不缝也能好,缝呀不?”

“那就不缝了。我眼睛没事吧?”冯美花小心翼翼地问。

“眼睛有点肿,明天会肿得更厉害,回去把这个眼药水滴上就行。”说完,贺星龙从药品柜中拿出一瓶眼药水,先给冯美花滴上,然后把她扶坐了起来。

“还疼不疼?眼睛睁得开吗?你害怕不害怕?”山西晚报记者指着冯美花受伤的半边脸问。

“我不害怕,龙龙看得好,交给他看我放心。”冯美花说完,咧开嘴露出一个笑容。

就在我们交谈的时候,贺星龙利落地给冯美花包扎好伤口,并把眼药水塞到冯美花手里。

“多少钱?”冯美花问。

“不用给钱了。”贺星龙边收拾医疗垃圾边说。

“你给乡亲看病都不要钱吗?”山西晚报记者问。

“老是不要钱。经常是给也不要。”冯美花抢着说,“龙龙心眼儿好、会看病,所以我们瞧病都找他。”

看着冯美花执意要给钱,贺星龙说:“那就明天一起给吧,这个眼药水回家滴上三四次,明天早晨过来换药。”

山西晚报记者好奇地问:“我看你用了不少纱布和药水,一般处理这样的伤口得多少钱呀?”

“没啥成本,(受伤)本来就够受的了……”贺星龙摆摆手说。

电话就是指令他跨上摩托出发了

冬天大雪封了山,贺星龙长时间步行进山为村民们看病。

贺星龙的诊室是家中一口窑洞改造的。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左边放着一张医疗床、一台消毒柜、一张电脑桌,右边堆放着大大小小十几个药箱,正对面是三个药品柜,蓝色的柜子里放着各种常见药、碘伏和消毒用品,白色柜子里放着的是慢病药和村里上百老人的病历。

“你平时都是在这里给乡亲们治病的吗?”山西晚报记者问。

“这里是我家,乡亲们能来这边拿药,但留在村里的大多数是老人,行走不方便,大多时候我会骑着摩托车上门给人看病。”山西晚报记者一边听一边观察那个陪着他走遍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周边28个村庄的绿色大号背包。

这是贺星龙当乡村医生以来的第13个背包,是他丈母娘用结实的绿色帆布缝的。背包前面的口袋里装着输液器、注射器、医用绷带等工具,左边的口袋装着常用药,右边的口袋装着慢病专用药,最大的口袋里,血压仪、液体药、中成药等分门别类排列得整整齐齐。这样一个装得满满当当的背包,山西晚报记者用两只手才能拎得起来。

上午10点10分,贺星龙的电话响了,是村里的老病号张立山的妻子冯清爱打来的。89岁的张立山前一天晚上发烧了,而且咳嗽得厉害。

电话就是指令。贺星龙一把拎起出诊用的大背包背到背上,跨上摩托车,朝张立山家驶去。

村里的道路崎岖难走,有的路段还没有硬化,摩托车驶过,尘土飞扬。贺星龙在前面骑得飞快,山西晚报记者开车紧跟其后,一路走,一路颠簸。

要去张立山家,需要通过一条三米宽的山路,路就在山脊上,两边没有护栏,杂草丛生,一阵风吹过,让人感觉草晃山摇。贺星龙骑着摩托很快通过,采访车经过时不由得放慢了速度,坐在后排的山西晚报记者甚至没有勇气望向车外。

到了张立山家已经快11点了。贺星龙一进门就脱了鞋跪坐到张立山跟前给他做检查。张立山舌苔黄且厚,还不时地咳嗽。贺星龙拿出听诊器一边听,还摸了摸张立山的额头。检查完毕后,他从随身的大包里掏出两盒药放到张立山手中。“大的一天吃两次;小的一天三次。”贺星龙冲着张立山的耳朵喊。“啊?”张立山茫然地看着龙龙,显然是没听清他在说啥。贺星龙又用更大的声音重复了一遍,张立山才点点头说,“这次听见啦。”

当得知山西晚报一行人是来采访贺星龙的,张立山立刻打开了话匣子:“龙龙是个好人呦,十多年前的腊月廿三,我都穿上寿衣了,是他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的,还一分钱都没要。这些年,他经常过来看我,白天叫白天来,半夜叫半夜来,比我两个儿子回来得都多,一看见他我就安心。”说罢,张立山招呼老伴儿过来,拿出手机,山西晚报记者在老人通讯录的第一页,就看到了贺星龙的手机号码。

给张立山看完病正准备离开,冯清爱拉住了贺星龙,“龙龙,这两天我脚疼得厉害,你给看看。”刚从炕头下来的贺星龙又坐上了炕。他小心翼翼地脱去冯清爱的鞋。冯清爱的脚干枯、变形,踝关节肿得很高,贺星龙一边揉一边说:“这是有骨刺了,得消炎,再吃上止疼药,能好。”说完,又给冯清爱老人留了一些药,同样没有要钱。

“大娘回去好好歇着,不要再去地里干活了。”

路遇村民顶着大日头在路边看病

离开张立山老人的家,已经快12点了。山里的阳光明媚得晃眼,村民结束了一上午的劳动陆陆续续走在回家的路上。贺星龙顶着大日头骑着摩托车,汗水从他的额头、后背流淌下来,衬衣都湿了一大片。

走到下乐堂村村口的时候,贺星龙在几个村民面前停了下来。山西晚报记者一打听才知道,下乐堂村村民张学华已经感冒发烧好几天了,怎么也不见好,正巧碰上贺星龙,他得让“龙龙”好好瞧瞧。

贺星龙从随身包里掏出听诊器,顶着日头就开始给张学华诊断。是暑热感染了风寒,因为没有治疗硬扛着,所以总不见好。贺星龙掏出几种药品交给张学华,并嘱咐他怎么用药。

“龙龙,老张头的降压药也快用完了,我给捎上一瓶吧。”张学华说。老张头是张学华的邻居,也算村里的老病号了。贺星龙二话没说,掏出一瓶降压药交到张学华手中。发完药,贺星龙就骑上摩托离开了。

“向贺大夫买药你们咋不给钱呀?”山西晚报记者问张学华。“不是不给,是他不要。老张头是村里困难户,龙龙给他看病从不收钱,给我们看病也只收个成本价,今天刚从地里回来,他估计我也没带钱,就索性不收了。”张学华不好意思地说,“下回去他家,我一并给送去。”

回到家,已经12点多了,忙了一上午的贺星龙在院子里洗了洗手,就冲进厨房,拿起大水瓢从水缸里舀了一瓢水咕咚咕咚喝下去。山西晚报记者这才注意到,贺星龙从上午离家到回家,连一口水都没喝过。

一下午服务了黄河边上五户人家

趁着中午休息的时间,山西晚报记者本想和贺星龙多聊一会儿,没想到两点刚过,下乐堂村的贺芳娥的电话打断了采访。“她得脑梗十来年了,现在头晕得厉害,我得去看看。”贺星龙说完,拿起他的医疗包跨上摩托车再次出发了。

听到院外传来摩托车的声响,贺芳娥的丈夫贺金贵就出门迎了上来。山西晚报记者见到贺芳娥的时候,她在炕上躺着,看起来有些虚弱,手指和嘴唇一直打颤。贺星龙连忙爬上炕,掏出血压计给她量血压。高压低压,这个数值已经远超过正常值,贺星龙又从医疗包里掏出一款电子血压计重新量了一遍,还是这个数值。

“降压药按时吃了吗?”贺星龙一边问,一边在炕旁边放药物的柜子里翻找,看到药物的包装就检查一下是什么药,里面还剩多少。“吃了,你上次给留的药她一直吃着呢,有一种已经吃完了。”贺金贵说。贺星龙从包里掏出三种药,放到贺芳娥手中,再三叮嘱要记着吃药,药不够就给他打电话。

贺星龙刚从炕上下来,就被贺金贵叫了出去。山西晚报记者跟出去一看,他们俩正在捣鼓厨房窑口的大门。原来,大门掉了下来,贺金贵年老扛不动了,趁机让龙龙给搭把手。“龙龙不仅会看病,还经常帮忙干活儿,还给我儿子介绍了一份县里的工作,我们家好多事儿都靠他。”说起贺星龙,贺芳娥一个劲儿地夸。

离开贺芳娥家已是下午三点半多。贺星龙还要去黄河边的曹家坡村去看望几个老病号。要前往曹家坡村,比山西晚报记者想象中困难得多。曹家坡村在黄河边上,道路狭窄得连摩托车都无法通过。贺星龙把摩托车锁在村口,背上医疗包,提上保温箱,徒步走上山间小路。

85岁的于志梅是曹家坡有名的贫困户,她已经好几天不能好好吃饭了。去于志梅家需要经过一片农田,田间小路上到处都是牲口的粪便,让人无从下脚。而这样的路,贺星龙不知已经走过多少次。

于志梅的情况光吃药恐怕不行。脱鞋、上炕、掏出液体、在墙上固定液体、消毒、输液……一连串动作下来,贺星龙只用了不到5分钟。“你经常在老乡家给人输液吗?”山西晚报记者问。“经常输,有时候给老人,有时候给孩子,都已经很熟悉了。”贺星龙说。

81岁的冯兰翠家、65岁的冯会兰家、59岁的贺芳芳家……一下午,贺星龙的脚步几乎走遍了曹家坡村。跟在他身后的山西晚报记者,一头汗、两脚泥,恨不得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但贺星龙的脚步没有停下,他说,村子里医生少,还有病人在等他。

离开曹家坡村,回到卫生所旁边的家已是傍晚7点多。大宁县下起了阵雨。天气凉爽,结束了一天劳动的人们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但贺星龙没有休息,他正在准备全科医生考试。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自己通过了6月19日的考试,8月份还要再考一门,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他还得再加把劲儿。

“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

一个共产党员的一诺千金,

意味着骄阳似火下的骑行,

意味着月色朦胧下的跋涉

党员贺星龙:他让党旗飘进百姓心中

绕过弯弯曲曲的崎岖山路,来到徐家垛乡,远远就能看见空中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国旗的下方,就是乐堂村村委会。其实,在整个徐家垛乡,乃至黄河两岸的晋、陕两省,大宁、永和、延长三个县的几十个村庄、上百个山庄窝铺的老百姓心中,也有着一面鲜红的党旗在飘扬。这面党旗,就是由一位“80后”年轻共产党员贺星龙扛着的。
  

今年39岁的村医贺星龙,从医19年来,永远兑现“一个电话,随叫随到”的承诺,行程40多万公里,骑坏了7辆摩托车,背坏了12个药包,平均每天看20多位病人,超负荷行医成了他的工作常态。看病只是他的工作之一。他肩上背负的责任远远不止这些。他是照顾留守老人和儿童的贴心人,他是为村民修理电脑、电视的大忙人,他是全村通水、修路和致富的领路人。

患者发高烧,贺星龙因为着急出诊,路上不小心摔倒。

是怎样一种纯粹而质朴的情感,让他坚守至今?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牺牲自己,奉献别人?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了这位乡村医生、“80后”共产党员贺星龙。

贺星龙(右三)为乡亲们普及健康医疗知识,对多发病常见病的预防措施。

“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是他的承诺

6月21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了地处大山深处的临汾市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村口处一个石碑上刻着8个醒目的大红字“不忘初心圆梦乐堂”。原来,乐堂村没有村标,贺星龙从黄河岸边用三轮车把这块石头拉到村口,又请人写字、刻字,字刻成后,他又亲自买来红漆,一笔一笔描上颜色。

贺星龙家的窑洞,就是村里的卫生所。在卫生所牌子旁边,悬挂着一块牌子,用炭笔工整地写着一段文字: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于患者。走进窑洞,随处可见贺星龙写的字“有病打电话,24小时上门服务”“为了百姓的健康,我会一直努力!”“为留守老人、儿童服务,是我的责任”。

有的村庄在黄河的下游,骑摩托要多绕三十里地,贺星龙每次都翻沟爬坡去往那里。

诊疗室内陈设简单,靠窗的一台电脑旁贴着几十张16开的纸片,密密麻麻地写满了28个村所有病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有的病人姓名下还画着红杠或标着记号。电脑桌旁的盒子里,还有几百张“广告单”,上面有贺星龙的庄严承诺:“只要你一个电话,5—30分钟到您家为您治疗”“不收出诊费,宁肯多跑十趟诊清病,不可省去一次误病情”……

在几天的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注意到,在贺星龙服务的乡村,村民们家里的墙壁上往往悬挂着家人的照片,小小的镜框里家人们热热闹闹、挨挨挤挤地粘贴夹放在一起。在镜框的下端,贺星龙的名片醒目地别在一角。病人们知道,那是危急时刻的救命电话。

贺星龙自制的名片上写着: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这真是一个令人诧异的承诺,医院,医院是一群人,可以分工,可以倒班,但诊所只有他一个人,24小时意味着什么?病人和医院里被电梯连接着的若干楼层,而是由宽宽窄窄的山路连接着的远远近近的28个村落,随叫随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弯弯曲曲、上坡下坡的乡间山路要由摩托车的双轮一里一里去丈量,意味着骄阳似火下的骑行,也意味着月色朦胧中的跋涉。

名片这样印着,贺星龙的手机铃声也在不断地重复着这郑重的承诺。

为啥要做出这样的承诺?山西晚报记者不解地问贺星龙。贺星龙腼腆地说:“我是乡村医生,给百姓们看病是我应该做的事。我也是一名党员,只要我能干了的事,我都要干好,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

村民看病花不起的钱他都贴了

在贺星龙的诊所里,有几本破损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看病赊账的明细。

“从不收出诊费,服务态度好,随叫随到……”这些广泛流传于黄河岸畔、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的赞美之词,让贺星龙的名气越来越大,也让这些账本越记越多、越来越厚。

徐家垛乡贺家坡村民赵老汉患肺气肿多年,自打贺星龙回村行医起一直找他看病。不能干重活的赵老汉因家庭贫困,每次看完病都是先记账,等收了玉米卖了钱后还账。后来,赵老汉老伴几年前不幸去世,早年落户在此的赵老汉随即被侄儿接回了河南老家,而那笔医药费欠账也不了了之。

这些年来,贺星龙遇到的类似情况并不鲜见。他厚厚的账本中,欠账时间最长的有15年,最多的有多元,有的欠账人外出打工无法联系,有的欠账人是在黄河边挖沙、打井干活的流动人员。这些年来,贺星龙从来没想过主动去讨要这些欠账,心想:“山里人穷,手头紧,等他们宽裕点了会主动来还的!”

他坚持不收出诊费,先治病后付账,给贫困群众赊药免费,给五保户送医送药,给留守老人送电视,给行动不便的病人送轮椅,给小学生捐书包送保温水杯。有钱给看病,没钱也给看病。其中有一部分贫困病人的欠账他根本就不打算要,把一些账单都烧掉了。他总是设身处地地替别人考虑。

事实上,贺星龙很缺钱,他行医每月的固定补贴仅有元,加上公共卫生补贴和一针5元的疫苗接种补助,全年总收入不过1万元。如今他当了先进模范,政府每月也会给他些补贴,可至今家里还欠着外债。为此,他养了两头驴,又租种了四亩旱地,以此微薄的收入来补贴家用。

亲朋好友们曾嫌他一直贴钱给村民看病,劝他好歹收点汽油钱啊!有钱不挣,到底图个啥?贺星龙却说:“乡亲们拿出三十块、二十块捐助我上学的情景是刻骨铭心的,我永远不会忘记。”“要想挣大钱,当初我就不会回来!”……

行医19年来,贺星龙免收出诊费,为村民省钱累计达35万元,欠账、死账五六万元,村民看病花不起的钱他都个人贴了。

村里大事小情都找他这个文化人

“昨天我去县水利局给咱村申请了三盘管子,下周一咱就拉回村里,这下地里就能浇上水了……”6月22日下午,贺星龙在电话里张罗着村里的工作。原来,由于天旱,村里的地没法浇水,贺星龙就利用去县里的机会,主动想办法解决村里遇到的难题。

除了看病,他还带领村民修路、栽树,捐款捐物,扶危济困。在贺星龙看来,这一切都是他的本职工作。

乐堂村,包括4个自然村,总共口人散落在长达10公里的黄河东岸,留守在村里的有多人,以老人和儿童为主,有点儿文化的也只有贺星龙一人。除了看病外,稍微带点技术含量的事情,都得找贺星龙,贺星龙成了村里的大忙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乐堂村夜晚亮起了太阳能路灯,电视普及了,电脑也进村了,可是这些现代电器的日常维护却成了问题。不知从何时起,贺星龙又义务承担起了全村25盏路灯、12台计算机、个电视机锅盖的调试养护和日常维修的任务。

现代科技不会用,贺星龙帮忙,救灾帐篷不会搭,贺星龙同样义不容辞。

多少年来,乐堂村没有医生,更没有兽医,村民们养的猪、羊、驴,病了只能等死,贺星龙回到村里后,结合兽医理论,尝试着给牲口看病,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主动承担起了全村羊和驴的防疫治疗,这一做就是19年。

8年,贺星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又被选举为乐堂村党支部副书记。这是村民们对贺星龙工作的肯定,也是他主动承担的一份责任。

年,乐堂村“村村通”项目在最后两公里处卡了脖子:曹家坡村民因土地问题挡住不让施工。贺星龙知道后主动去协调,他对村民说:路通了,大家自己走着顺畅,就是我去给你们看病也方便啊!今后,谁要是生病了,免费输液两次,就这么简简单单几句话,村民们就散开了。因为大伙信得过他!

乐堂村村民下地干活,多少年来一直走的是羊肠小道,难以适应机耕机收的需求。贺星龙主动带领村里的留守老人,奋战三个冬春修通了四条沟的十八里机耕路。乐堂村的农业生产,从此告别了驴驮马载的历史。

年,大宁县提出发展苹果产业的调产思路,但是前些年,因种植药材、烟叶失败,村民们迟疑不决。贺星龙明白这次对于乐堂村脱贫致富来说是一次机遇。他就自己率先种植了4亩富士果树,并积极引导其他村民。在他的带动下,目前乐堂村已经发展果树多亩,五年后将成为乐堂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贺星龙说:“让外出打工的人放心,让留在村里的人称心,自己才能安心。”

人人都会被他的真心实意所感染

这些年,贺星龙获得了许多荣誉,他的感人事迹也被人们广为传颂。如今,每隔一段时间,贺星龙就会受邀去全国各地给党员干部们讲党课。贺星龙讲党课,不仅成为大宁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更被全省乃至全国
  

这些年,贺星龙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村民们身上,这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情怀、一份心愿,他希望偏远地区的老百姓都能健健康康的。

周边的村庄老人居多,大多都行动不便,贺星龙(左)上门为他们看病。

村里需要全科医生,他各科都学

在贺星龙家的窑洞里,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了他的一本本学习书籍,上面写满了他的医学笔记。他说,“村里需要全科医生,我各科都学,会有很多需要记录的地方”。

上卫校时,贺星龙就拼命学习各科医学知识。乡亲们送他上的卫校,他知道自己毕业后,是一定要回村子的。回村就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疾病,打针、输液、包扎、缝合等都要学会,医生、护士、临床知识都要掌握,于是他想尽办法地学习。

医院实习时,他每个科室都去,县医院妇科不让男实习生进产房、手术室,他就扮成女医生,只露两只眼睛。因为没有钱租房子,医院病房的长椅上,医院烧锅炉的挤在一起。要么,就和病人住在病房里,一有时间就向医生请教,和病人交流。

回村后,初出茅庐的他,也靠着对医术的执著,医院连续下过三次病危通知、家人都已经放弃了的上乐堂村张立山老人的病,逐渐获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后来,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参加党的十九大或其他会议时,遇上医学方面的专家,他就会赶紧跑过去加对方
  

采访时,贺星龙的一句话让我在脑中反复回忆,面对是去县城过富裕生活还是返回家乡的贫瘠土地,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他说:“重要的不是在哪里当医生,而是哪里需要医生”。一个“需要”,让我看到了他身上的责任与担当。

贺星龙上门为村民看病。

一个“回报家乡”的承诺,竟用19年的超值付出来信守,其所诠释的,与其说是贺星龙的“羊有跪乳之恩”大义,不如说是固存其内心深处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贺星龙19年如一日坚守着在职责岗位上,不计得失、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为党和人民做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一件“好事”。带给我们的是长久震撼和感动。

免费出诊的贺星龙磨破了无数双鞋。

路虽崎岖,黄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村医平凡,却用行动让生命闪光。

 

贺星龙的这份最淳朴的坚守,就是最值得敬佩的初心。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李飞飞刘江武佳

图片拍摄: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胡续光刘江

视频拍摄/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胡续光

视频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婷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闫婷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年6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