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纷纷扬扬的小雨飘起来的时候,当探头探脑的小草冒出来的时候,当姑娘们的裙子扬起来的时候,我知道春天到了。久违了一冬的娃娃们都被放出来了,跑起来了,乐起来了,各色娇翠欲滴的野菜也到了鲜嫩的时候了。
我的家乡在晋西北的一个小县城里。这里气候较为干燥,人们朴实善良,生活节奏慢,是一个适宜居住,适宜养老的地方。我与野菜的所有缘分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春天,我们这里常吃的野菜是苦菜,榆钱还有马齿苋。
苦菜,据说是败火的功效,这也是我们这里吃得最多的野菜。
事实上,苦菜并不是春天所独有的,春天的苦菜较为鲜嫩,汁水更多;夏秋之交,是吃苦菜的另一个好时候,这个时候的苦菜更为茁壮,叶片更为肥大。
每每到了苦菜上市的季节,便经常能够看到拉帮结派,成群结队的大妈大婶大娘们,拿着铲子,头等各色不一的工具,背着大大小小的袋子,有说有笑的在山野之间挖掘。对于他们来说,挖野菜不单是为食用,更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有效的社交手段。
刚刚采摘回来的苦菜,混杂着泥土,草根,枯枝败叶,间或还会有一二“偷渡”而来的小昆虫,还要经过漫长的炮制,才能端上餐桌。这个过程必须迅速,否则,苦菜会损失它的鲜味。先要“择”,择净菜里面的所有杂物,去掉那些老的,干的,脏的,影响口感的部分。二要“洗”,洗去根上的泥,叶子上的灰尘,这个过程必须过几遍水,才能收获干净的菜叶与脆嫩的根茎。三要“煮”,大火沸水,把淘洗干净的苦菜煮熟煮透,这是帮助苦菜长期保存的关键步骤。煮过之后的菜,放在细纱布里,拧干水分,制成一个一个大小均匀,圆嘟嘟胖乎乎的菜团,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这样才可以把这份春天的鲜嫩,留到夏天,秋天,甚或冬天。
食用的时候,就简单多了,拿出一个菜团,用菜刀细细切碎,拌上本地特产的胡麻香油,山西陈香醋,盐等佐料,简单调制,就是一道佐餐的上等小菜。
关于榆钱的记忆,可以追溯到我童年的时候。幼小的孩童,身手麻利地爬上榆树粗壮的枝杈,随手一捋,放进嘴里,就是一道小零食。
榆钱最盛行的吃法是做成山西小吃“块垒”。将摘下的新鲜榆钱洗净,拌上适量面粉,上锅大火蒸熟,再将蒸好的絮状物,入炒锅,加入适量猪油,蒜末,花椒,酱油,盐,佐以自己心仪的配菜,大火炒制,关火,出锅,喷香!大人,小孩都能连吃两碗。
我初次食用马齿苋,还是嫁到夫家之后。夫家的婆婆,将近七十岁了,身体硬朗,能跑能跳,是吃野菜的行家。她最懂得依时而动,依节而行,哪个季节什么野菜最鲜嫩,门儿清。她是从六十年代的饥荒中走过来的人,在她们那个年代,这些野菜就是救命的粮食,饱腹的佳品。马齿笕的食用方法很简单,过水焯熟,拌以油盐醋,即可食用。入口微酸,还带有少许黏液,不是我所喜欢的。
我所最心仪的野菜是槐花。到了农历四五月间,魁梧的槐树上挤满了一串串可爱的白色小花,香气浓郁扑鼻。采摘槐花需要攀高,因此食用槐花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将一串串将开未开的花苞,摘洗干净,细细切碎,与猪肉共同入馅,做成一个个弯月型的饺子。吃一个,就好像吃了一团鲜花,唇齿留香,令人久久回味。
夏秋之交,是吃野菜的另一个好时候。在这个季节,我所最盼望的是“扎蒙”,这是某种植物的花朵。我常吃,却不知其名,翻箱倒柜,一顿查找,才知道它的学名叫“蒙古韭”,又叫“沙葱”。将花苞采摘回来,捣碎晒干,佐以油盐,制成油酥,放在花卷里食用。这样做出来的花卷,带有一种奇异的香味,我一顿能吃三个。现在“扎蒙”市集上也有售卖的了,但价格极贵。要想吃的香甜,还是自己动手,有吃有玩,其乐无穷。
除此之外,春天常见的野菜还有茵陈,蒲公英等等,秋季红薯上市之后还有红薯叶,种类繁多,不一而足。至于别人文章里常写的“荠菜”之类,不知为何,我们这里是不吃的。
旧时吃野菜,是为度饥荒,是灾荒年月里的无奈之举。我们现在吃野菜,一为尝鲜,二则也是对以往岁月的一种追忆。我要把这些关于野菜的知识传下去,教给我的儿子女儿,希望他们年老的时候也能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去采摘这大自然特定的馈赠。
吃野菜,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又何尝不是我们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