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猪场生物安全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猪场的生 [复制链接]

1#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481230.html

1.猪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搞好猪场疫病预防和控制十分重要,猪场常常因对猪病传播渠道防范不力而引起疫病发生,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能否搞好猪场防疫和杜绝猪只疫病发生流行,往往决定着一个养猪场的成败。从实践看,猪病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猪场选址与布局不合理 由于猪场选址不当,如临近交通要道、村庄、集镇、其他猪场、屠宰场等,都会大大增加猪场疫病发生的风险;猪场内功能区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不利于疫病的控制,容易引起传染源在猪场内的传播,引发疫情。

(2)人员、车辆控制不严 人员、车辆是将疫病从猪场外传播到猪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由于人员与车辆的进出控制不严,消毒不彻底,很容易将疫病带到猪场,引起疫病在猪场发生和流行。

(3)猪场清洁卫生不良 清洁卫生消毒是消灭猪场内病原微生物、防止疫情发生的重要措施。许多猪场由于缺乏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造成病原微生物得以在场内散播及反复感染猪只、猪群。

(4)引种检疫不严或不检疫 引进带毒(菌)的种猪是引发猪场疫病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少猪场引种检疫不严,或者不加检疫,从而将疫病带入猪场,造成疫病爆发。

(5)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来源控制不好 猪通过感染动物、生物媒介、动物产品、污染环境直接接触而感染上病原微生物。传染来源包括公猪精液、尘埃、土壤、昆虫、家养动物、野生动物、啮齿动物(鼠类)、鸟、人、运输工具、动物尸体、动物饲料以及污染的食品等,这些都是引发和传播猪场疫病的重要因素。若从精液中检测到许多猪的病原体,则原因有可能是精液来自受感染的公猪,或是在收集、处理、贮存以及运输精液过程中受到污染。通常临床正常的公猪可以通过精液排毒,所以可能从精液中检测到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水泡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布鲁氏菌等。从尘埃中可能检测到猪链球菌、沙门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以及伪狂犬病病毒,不同病原微生物在尘埃中的存活时间有所不同。

苍蝇、蜱等昆虫也会携带猪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一些家养动物如猫、犬,以及野生动物如野猪,都可能是一些病原微生物的贮藏宿主,猪与它们接触后会受到感染。一些猪的病原体可以从鼠类或其粪便中分离出来,如支气管败血波氏菌、沙门菌、大肠杆菌、轮状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弓形虫、旋毛虫等。从鸟类可以分离到支气管败血波氏菌、猪链球菌、沙门菌等。人体表面以及外衣上也会存在多种病原体,如大肠杆菌、口蹄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沙门菌以及猪水泡病病毒。运输工具是病原引入到猪场的潜在来源,多种细菌和病毒均可因污染的运输工具而造成传播和扩散。不少病原微生物如沙门菌可来源于病死猪尸体和其粪尿。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动物饲料和食品也是猪场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传染来源。

(6)发病猪和病死猪处置不当 发病猪和病死猪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经排泄物可以排毒而污染环境,从而引起疫病在猪场内的传播和进一步蔓延。

2.引种过程中,如何预防传播疾病?

引种不当是猪场疫病发生的重要途径,因引种引发猪场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引入了带毒(菌)的种猪。猪场应重视避免引种造成疫病的发生。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在大范围疫情发生和流行期间不要引种,以免将发病种猪、感染种猪或带毒种猪引入,造成疫病发生。

(2)实施引种前,应确认引种猪场及其所在区域或地区无疫病流行和发生,并详细了解对方猪群的疫病与健康状况,同时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隔离与对应措施。

(3)严格挑选健康的种猪,并采取血清或其他样本进行相应的重要病原检测,通过病原或抗体检测,确认所引种猪为阴性、不带毒(菌),才能考虑引进。

(4)种猪引进后的3~5天内,应按与猪场原有猪群相同的免疫程序进行相应疫苗的免疫。

(5)新引进的种猪应先在隔离场至少观察1个月,如无异常,再运进场内隔离猪舍隔离观察1个月,如确无异常发生,再与场内其他猪群混(合)群。

(6)新引进的种猪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如对场内的病原物以及场内的生产流程和管理,其适应过程至少要在1个月以上。在适应期内,可采取疫苗免疫、药物添加和与原场猪群混养等措施。

3.对人流、物流传播的疾病,应该怎么预防?

任何一个猪场,都应该十分重视人流和物流传播疾病的预防管理。在一个猪场内,对人流、物流应合理安排。

(1)重视合理的猪场选址及布局 猪场建设地应远离村镇、交通要道及其他畜牧场3千米以上,远离屠宰场、化工厂及其他污染源。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电充足(万头猪场日用水量~吨)、水质好、排水方便、交通方便。最好配备有鱼塘、果园或耕地。

猪场布局应设置4区,即外部管理区、生产配套区(饲料车间、仓库、兽医室、更衣室等)、生产区和种猪运动区;生产区应包括繁殖区、保育区和育肥区,每区应相距50米以上;配种舍、妊娠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或育成)舍、装猪台建设,应按从上风向下风的方向排列。配种舍应设有运动场。

①外部管理区和生产配套区的布局与设置。该区与社会往来密切,有经营管理、物资供应和产品输出三大功能,包括办公室、宿舍、仓库、饲料工厂、车房及生产区外的其他设施,病原及其他不良因素常进入此区。猪场大门需设消毒池并配备消毒剂,对进出车辆要进行消毒;要设立人员消毒通道,对进入人员进行登记消毒;猪场周围禁止放牧,并协助当地周围村镇做好免疫工作;猪场最好设有围墙、防疫沟及防疫林。管理区应定期消毒,垃圾要在指定地点集中焚化;在各办公处应有洗手盆、肥皂、贮存垃圾的容器等完善的卫生设备;对生活区的污水应另设水塘贮积;管理区和生产区之间应设置屏障,实行严密的间隔,严格控制进入生产区的通道,防止无关人员由管理区进入生产区。

②内部猪群生产区的布局与设置。凡进入本区的人员、饲料、猪种均应分别经过检疫、消毒;猪舍内各工段和隔离舍,应严格做到人员、用具、猪群三固定,提供工艺中舒适的无应激因素的舍内环境;应在配种、妊娠、分娩、保育、生长、育成等各工段门口设置消毒池,内贮消毒液,供往来人员出入消毒;每一工段在清出旧猪群后,应彻底消毒,空置几天后,方可接受新猪群;猪场生产区内应尽量减少人流和物流,或尽量为单向工作流程,没有交叉或者回流,以保障猪群免受疫病的威胁。

(2)重视预防人媒传播疫病的风险 人媒传播是疫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预防人员传播疫病是个难题:一方面,人是传播病原的重要媒介;但另一方面,假如在这方面控制的过于严格,又会带来现实的后勤问题。人的衣物、皮肤、毛发和靴子可机械性地携带病原,也可在体内通过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携带病原。要想控制这种传播,就要限制人员流动。进入生产区的人员最起码要穿着干净的衣物,并更换靴子和外套,最好还能进行淋浴。在猪场内要安置靴子消毒池,里面盛放消毒剂。要求工作人员在串舍前至少要消毒靴子,并用抗菌肥皂洗手,但应尽量少串舍或不串舍。尽量避免人员在不同生产阶段的猪舍间移动,必须进入时也应先进入低日龄饲养区,后进入高日龄饲养区。

依照传统,人员进入健康猪场前至少要隔离2天,期间不能接触任何猪只。特殊情况下可结合淋浴、更换衣物等措施,也可隔离一夜或更短的时间。

(3)重视避免物流、车流传播疫病的风险 有许多车辆会接触各类猪只,车辆在猪场间的串舍可能造成病原传播。运猪车辆的传播威胁最大,但同时,其他车辆,包括料车、服务车辆、运输粪便和死猪的车辆,以及员工的自用车,也会构成传播威胁。猪场应实行物品的最小限量入场,入场物品必须经紫外线照射和药物擦拭或喷雾等双重消毒。进入生产区物品必须经再次消毒至最小外包装。个人物品严禁带入生产区内;有条件的猪场,各阶段猪只的饲料可采用散装的全价颗粒料,由猪场专用罐车运送;场外车辆严禁入场,本场生产专用车辆(包括司机座位)经严格消毒后入场,场内专用车辆严禁外出。进入生产区的本场车辆须经再次的严格消毒处理。

还可通过有效的场区设计,合理安排装猪、卸猪台,将物品发送安排在围墙之外等,以降低物流、车流传播疫病的风险。

(4)重视避免饮水传播疫病的风险 饮水也会传播病原。水源污染、水箱不加盖和供水系统内长出生物膜,这些都会造成感染风险。经饮水传播的病原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预防饮水传播的方法是采用一种经证实有效的广谱消毒剂,在不同批次间进行彻底消毒,饲养过程中也可在饮水中添加。沙门菌常常通过食品在猪间传播,如果给猪喂泔水,又未经适当处置,就很容易传播沙门菌病和口蹄疫病,应该尽量避免。

(5)重视无生命物体传播病原 无生命物体也能够携带、传播病原,如注射针头、药剂瓶、器材(如超声波扫描仪)、靴子和衣物等,猪舍消毒不严,可将病原从上一批猪传给下一批猪。

总之,通过人流、物流传播猪疫病的风险很大,且疫病种类繁多,没有一个万能的措施能杜绝所有风险。猪场需要及时重视存在的具体风险问题,并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

4.如何预防环境传播疫病的风险?

环境控制是防控疫病的重要措施。要经常保持场区环境卫生,场区内不能随地吐痰或随便乱丢废弃物。在场区内,应严格划分卫生责任区,责任区内的卫生由责任人维护。环境责任区应做到地面、道路干净卫生,猪舍周围整洁,废弃物堆积在指定场所。在猪舍内的卫生应做到:地面无沉积旧粪,设备、产床、围栏无积尘,房顶无蜘蛛网,空气流通无过量氨气。每月应动员全场人员至少进行一次全场性的卫生大扫除、大消毒,彻底清除猪舍内外的垃圾,然后用0.3%过氧乙酸或火碱溶液喷雾消毒。粪便必须经指定通道在指定地点堆放,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对病死猪的死尸应投入生物热坑焚烧或深埋。

有些病原还可能经其他活体动物传播。例如,宠物中,猫可传播沙门菌,鸟类可传播流感,昆虫类如苍蝇可传播猪链球菌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啮齿类动物如老鼠可传播猪痢疾短螺旋体等。显然,在舍外饲养或自然通风的情况下,这方面的挑战会更大。控制动物传播病原的有效方法是排除这些动物进入猪场。如通过设置围墙可以防止其他动物进入猪场,还应采取相应的防鼠措施等。在猪舍设计过程中就要考虑到防鼠、防鸟、防苍蝇、防蚊子等方面的需要。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 猪场应定期进行灭鼠,灭鼠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建筑防鼠。从猪场建筑和卫生着手控制鼠类的繁殖和活动,把鼠类在各种场所的生存空间限制到最低限度,使其难以找到食物和藏身之处。要求猪舍及周围的环境要保持整洁,及时清除残留的饲料和生活垃圾。猪舍的建筑,如墙基、地面、门窗等要坚固,一旦发现洞穴应立即封堵。

②器械灭鼠。利用各种工具扑杀鼠类,其中包括药、关、夹、压、扣、套、粘、翻(草堆)、堵(鼠洞)、挖(鼠洞)、灌(水)以及电子捕鼠等。

③化学药物灭鼠。这种方法在规模化猪场比较实用,优点是见效快,成本低,缺点是容易引起人和猪中毒。因此,灭鼠药要选择对人对猪安全、低毒的药物,并要设专人负责撒药布阵、捡拾鼠尸。

(2)预防鸟害 对猪场来说,采用防鸟网是预防鸟害的最有效的方法。如果猪舍是露天的,在猪舍外安上防鸟的铁丝网或尼龙网,网架的周边垂下地面并用土压实或者钉紧在猪栏上,形成一个密闭的网;如果猪舍是半封闭式的,可安装纱门和纱窗;全封闭式的猪舍,只要在通风口处安上纱帘即可。

(3)灭蚊蝇 蚊子是猪乙脑和猪附红细胞体的主要传播媒介,而苍蝇则是消化道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随着天气的变热,猪场苍蝇和蚊子日益增多,对养猪场造成潜在的威胁。以下介绍一些猪场有效消灭苍蝇和蚊子的具体办法。

①消灭苍蝇的方法。消灭苍蝇通常的办法是在猪舍内喷洒驱蝇或者杀蝇药物,但仅这些办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完全彻底地根除苍蝇,一定要消除苍蝇的繁殖场所,只有多种办法相结合联合使用,才能有效控制苍蝇的滋生与危害。

饲料中添加低毒灭蚊蝇药物环丙氨嗪。环丙氨嗪是一种高效低毒杀虫制剂,对杀灭双翅目昆虫幼虫体有特效。用于控制圈舍内蝇蛆幼虫的繁殖,杀灭粪池内蝇蛆。在蝇害期间,每吨饲料中添加环丙氨嗪50~克,可以使苍蝇在成虫以前被消灭,这一办法在很多猪场都有很好效果。

粪便是苍蝇的主要繁殖场所,猪场应每天将产出的粪便收集到化粪池或者专用储粪坑,定期用塑料布密封发酵,靠密封将苍蝇虫卵或幼虫闷死。注意用塑料布盖时,必须盖严,如果塑料布有洞,需要用土或其他东西堵严,不能有漏气的地方。

搞好猪舍内环境卫生,栏舍内猪的粪便和撒落的饲料是苍蝇繁殖的重要场所,做好舍内的环境卫生同样重要,必须定期检查猪舍撒料现象,并及时彻底清理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苍蝇的数量。

②消灭蚊子的方法。在窗户上钉窗纱,可以有效阻挡蚊子的进入,但由于窗纱会严重影响舍内外通风,需注意猪舍空气对流情况。如果在舍内装上机械通风设施,是比较实用的。

在猪舍内外设置多个灭蚊灯具,也可把蚊子吸引过去并通过药物杀死。一些猪场采用蚊香驱蚊也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药物灭蚊。在蚊子产卵繁殖的场所投放杀虫药物,也是控制蚊虫的有效办法。死水是蚊子产卵的主要场所,只要每周对猪场内有死水的地方,如排水沟、雨水处放置杀虫药,蚊子的虫卵大部分在成虫前就会被杀死,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猪舍内的蚊子数量。

猪场内外环境卫生相当重要,污物堆放场所和杂草往往是蚊子滋生最多的地方,清除猪场周边和猪场里面的杂草,蚊子也就没有了藏身之处,经常性地集中处理污物,会使蚊子无处藏身,也是减少蚊子的有效办法。

5.如何使用疫苗防控疫病?

疫苗和药物的使用是疫病防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定期做好免疫接种和药物安全使用是控制规模化养猪疫病流行的关键,各猪场要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疫苗的性质、生产流程、气候条件等来决定本地区使用的疫苗种类、接种方法和免疫程序。在实践中要着重抓好疫苗免疫和药物使用两个方面。

在养猪生产中实施免疫预防和药物保健时,目前在技术实施程序上还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猪病的防控效果。

(1)操作规范 猪场不应用千篇一律的免疫程序或照搬其他猪场的程序,要根据自己猪场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免疫程序。疫苗免疫效果监测十分重要,应根据免疫监测结果制订、完善以及调整免疫程序。在组织实施中,应根据已经制订的免疫程序,由专人按照以下标准规范地操作方法进行免疫注射。

第一,到猪场兽医室领取器械、药品,并做好记录。

第二,由专人负责疫苗稀释、注射,疫苗严格按照规定剂量稀释,并严防被消毒剂等污染。

第三,注射针头大小、长度要合适。哺乳仔猪用9号针头,育成猪用12号针头,成年公、母猪可用12号以上针头,且不得短于3.5厘米。

第四,疫苗应防日晒、高温,稀释后2小时内用完。

第五,疫苗使用前要充分摇匀,每次吸苗前再充分摇匀。

第六,注射时要做好皮肤消毒,保证注射深度;注射位置要正确,防止疫苗流出,如有流出,立即用蘸有消毒液的棉球擦拭、消毒。

第七,严禁打飞针,保证每头猪都能够得到免疫。

第八,保证一猪一个针头,不得重复使用。

第九,患病猪、瘦弱猪暂不免疫,但要做好记录,待其恢复后再免疫。

(2)使用疫苗的原则 科学地使用疫苗,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免疫效果,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是要保证所接种的疫苗是经过国家兽医行*部门批准的产品,并在长期的防疫实践中证实是安全有效的疫苗。在接种前应检查疫苗的外观质量,查看有无疫苗瓶破损、瓶盖或瓶塞密封不严或松动,有无标签或标签不完整(包括疫苗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等)情况,有无超过有效期、色泽改变、发生沉淀、破乳或超过规定量的分层(超过疫苗总量的1/10),有无异物、霉变、摇不散的凝块、异物、失真空等,同时还要看保存是否妥当。

二是免疫接种之前应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疫苗的用途、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严格选用说明书所规定的稀释液,不主张向疫苗稀释液中添加抗生素等任何外来物质。

三是应保证疫苗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处于低温状态。使用冻干苗时,应先置于室温(15~25℃)平衡温度后,方可稀释使用;油乳剂疫苗要达到25~35℃,方可使用,且使用中应不断振摇。防止疫苗在使用过程中被空气中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污染。如有没有用完的疫苗,应废弃。

四是接种完毕后,要做好接种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疫苗的种类、批号、生产厂家、剂量、稀释液;接种的方法和途径;接种猪的品种、日龄、数量;接种的时间、参加人员及接种反应等。

五是为了防止疫苗的散毒。在使用弱毒疫苗时,应避免外溢;对没有使用完的弱毒疫苗应该进行高温消毒处理。

6.如何使用药物防控疫病?

药物使用要贯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结合、饲管优先”的生产理念,科学开展药物预防与保健及治疗。

(1)根据季节进行药物保健 一年四季中,随着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的变化,猪场一些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夏季随着外界温度升高、湿度加大,饲料易发霉变质,猪的抵抗力减弱,猪群的疫病发生的概率就会增高,则极易引起猪瘟、猪链球菌病、猪乙型脑炎、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体病、母猪无乳综合征等病的发生。而在气候骤变的天气以及冬春寒冷季节,则极易引起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猪流行性感冒、仔猪副伤寒、猪衣原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病的发生。因此,在夏季和冬春寒冷季节到来之前,养猪场对生猪疫病的防控重点应在运用疫苗预防的基础上,全群可采用脉冲式联合保健用药的方式,防控生猪疾病的发生。其中常用的保健药物有支原净、氟甲砜霉素、泰乐菌素、土霉素、金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啉、红霉素、林可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等,各养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灵活合理使用保健药物。

(2)阶段性保健用药方案 在生猪生产上,根据生猪的生长发育特点,可以将生猪划分为哺乳仔猪、断乳仔猪、生长育肥猪以及种公猪和种母猪等多个阶段,而种母猪又可分为后备(空怀)母猪、妊娠母猪、泌乳母猪3个阶段。在生猪不同的生理阶段(或年龄阶段),一些猪病的发生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如仔猪红痢主要发生在仔猪出生后3日以内;仔猪*痢常发生于仔猪出生后1周以内;仔猪白痢常见于仔猪出生后10~30日内。球虫病,一般7~21日龄的仔猪易感染。蓝耳病,仔猪1月龄易感染;而由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仔猪水肿病,则常见于断奶后2~3周的仔猪。因此,在养猪生产中,可以根据生猪的不同生理阶段(或年龄阶段)的特点,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保健药物来预防生猪的一些疾病。

如仔猪出生后2~3天内,每头仔猪肌内注射补铁剂~毫克(如生血素),在缺硒地区还应同时注射0.1%亚硒酸钠与维生素E合剂,每头1毫升,10日龄仔猪每头再加量注射1毫升。仔猪在3日、7日、21日龄分别注射3次速解灵(头孢噻呋毫克/毫升,每次0.2毫升),仔猪断奶前一周至断奶后半个月,用支原净(50毫克/千克)、金霉素(毫克/千克)拌料饲喂,同时用阿莫西林(毫克/升)饮水,可有效地预防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3)应激性保健用药方案 应激是指猪群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同时刺激时(如仔猪断奶、免疫注射、去势、驱虫等),所出现的非特异性的全身性反应。猪群发生应激往往容易引起生猪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的改变,导致猪群的生长发育迟缓,繁殖性能下降,产品产量及质量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免疫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等。在规模养猪场,猪群应激反应的大小常常与生猪的品种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外来品种生猪的应激反应强于培育品种,其中皮特兰、比利时长白、台系杜洛克高于其他品种,培育品种生猪的应激反应高于本地品种。而引起生猪应激反应的因素则较多,如天气过热或过冷、生猪饲养密度过大、猪舍潮湿、仔猪断奶、猪群混群或换圈、仔猪去势、猪群运输、防疫注射、疾病治疗、饲料及饲喂方式突变等,均有可能引起生猪发生应激反应。

因此,规模养猪场在生猪的饲养管理上,除了应尽可能减少引起生猪发生应激反应的因素外,也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应激类的保健药物,如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2、电解质、镇静剂或中药制剂。如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刺五加、*参、延胡索,并结合维生素C、维生素E的使用,可使猪群适应气温骤变的能力加强。适当降低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低聚糖、酶制剂、酸制剂、防腐剂、糖萜素、中草药添加剂以及抗菌促生长剂等,同时加大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添加量,均可有效地降低断奶仔猪应激疾病的发生。

(4)驱虫性保健用药方案 规模养猪场常见的生猪寄生虫病主要有猪蛔虫病、猪鞭虫病、猪结节线虫病、猪疥癣病和猪弓形体病等。生猪寄生虫的感染状况可以通过外表观察、粪便定期检查和屠宰时剖检进行监测,通过检查监测,可以发现一个养猪场甚至同一头生猪,混合感染多种寄生虫病的现象是相当普通的。因此,规模养猪场要有效地防治生猪寄生虫病的危害,对猪群的驱虫最好采取统一行动,其中预防性保健用药驱虫是防治规模养猪场寄生虫病的主要技术措施。养猪场在具体对猪群采取的预防性保健用药驱虫工作中,至少把握四点:一是养猪场驱虫必须要对全场所有猪群统一进行,以防止驱虫猪群和未驱虫猪群间的寄生虫疾病的交互感染;二是空怀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和种公猪在统一药物驱虫后,应间隔3个月再驱虫一次;三是仔猪应在保育阶段后期或生长阶段各驱虫一次;四是对引进的种猪应在并群前10天给予驱虫一次。

规模养猪场给予猪群预防性保健用药驱虫,选用药物应以安全、高效、广谱、低毒以及减少猪群应激为原则,如选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复方驱虫剂,不仅能驱除生猪体内的线虫类和螨类早、晚期幼虫和成虫以及原虫,而且用药的安全性能好,养猪场可以放心地用于包括怀孕母猪,甚至重胎临产母猪在内的各阶段猪的驱虫。

(5)紧急性保健用药方案 如某一地区一旦发生生猪传染病流行,必须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根据生猪疫病的种类和实际情况迅速划定疫区,进行封锁,保护易感动物,如属于生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必须采取果断措施,立即扑灭、销毁、深埋,并对病死生猪尸体作无害化处理。对一般的病猪及可疑猪应立即隔离观察和治疗;对尚未发病的猪及其受威胁的养猪场,应在加强观察、注意疫情动态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疫病的种类和性质采取相应的血清或疫苗进行紧急性预防注射,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如发生猪瘟流行时,对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所有猪(除哺乳仔猪外),每头一律用猪瘟弱毒疫苗6~8头份的剂量进行紧急性预防注射,一周后猪群可得到有效的保护。对无疫苗可使用或使用疫苗免疫尚未产生免疫力的受威胁猪群,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进行紧急性预防保健投药,养猪场对紧急性预防保健药物的选择,应针对当时、当地疫病流行的类型,并结合当地实际的药物使用效果或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的紧急性预防保健药物。如发现养猪场发生生猪链球菌病流行时,可在全群的生猪饲料中按~克/吨加入磺胺-5-甲氧嘧啶,并配合等量的碳酸氢钠粉,连续应用2~3周进行紧急性预防保健用药,可有效地防范生猪链球菌病在养猪场的流行。

(6)猪场药物保健注意事项 要根据当地与本场猪病发生流行的规律、特点及季节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高效、安全性好,抗病毒与抗菌谱广的药物用于药物保健,才能收到良好的保健效果。并要定期更换用药,不要长期使用一个方案,以免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影响药物保健的效果。使用细胞因子产品和某些中药制剂不会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及毒副作用。

要按药物规定的有效剂量添加药物,严禁盲目随意加大用药剂量。用药剂量过大,造成药物浪费,增加成本支出,而且会引起毒副作用,引发猪只意外死亡;用药剂量不够,而诱发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降低药物的保健作用。

要科学地联合用药,注意药物配伍。药物配伍既有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用药之前,要根据药品的理化性质及配伍禁忌,科学合理地搭配,这样不仅能增强药物的预防效果,扩大抗菌谱,又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青霉素类药物不要与磺胺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合用;酸性药物不要与碱性药物合用等。

要认真鉴别真假兽药。购买兽用药品时一定要认真查看批准文号、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保存期及其药品包装物和说明书等。严禁购买无批准文号、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质量标准的“三无”产品,以免贻误药物对疫病的预防。

要按国家规定的兽用药品休药期停止用药。目前国家对兽用药品都规定了休药期,如用于猪的青霉素休药期为6~15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7~40天;四环素类为28天;氯霉素类为30天;大环丙酯类为7~14天;林可胺类为7天;多肽类为7天;喹诺酮类为14~28天;抗寄生虫药物为14~28天。一般猪场可于猪只出栏上市前一个月停止实施药物保健,以免影响公共卫生的安全。

实施药物保健时要避开给猪进行弱毒活疫苗的免疫接种,最好二者间隔4~5天的时间,否则影响弱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使用灭活疫苗免疫时不会受其影响。

7.如何通过清群与部分清群防控疫病?

在猪病的防控中,实施清群或部分清群是控制疫病的有效措施。猪场应开展重要猪病如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定期监测,对携带某些病原体的猪群(只)实行清群或部分清群。猪场发生重大传染病如猪瘟、口蹄疫时,应对发病猪群进行全部清群。对于普通病连续治疗2个疗程而不能康复的种猪,应进行淘汰处理;后备母猪超过8月龄以上不发情的,断奶母猪2个情期(42天)以上或2个月不发情的,应淘汰;公猪连续2个月精液检查(有问题的每周精液检查1次)不合格的应淘汰;后备种猪有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的应淘汰。

8.怎么合理进行猪场的选址和布局?

科学合理的猪场选址和布局是构建猪场生物安全的基本保障。猪场选址应该选在人口稀少,周围没有养猪户的地方,要远离大公路、铁路,最好有一条专门的猪场公路,而且少有其他人员过往。水源要方便安全,猪场最好建在干燥、向阳、通风的矮山坡上,应先向气象部门咨询当地全年的主风向,最好画出一年四季的风向图,找出主风向,按配种—妊娠—产子哺乳—保育—育肥—隔离—废弃物处理区域的顺序,从上风口往下风口分布,最好采用配种、妊娠、哺乳一点,保育一点,育肥一点的三点式分布,拉开足够的距离,这样少传播疾病,即使有的猪舍发病了,也很难传播到其他猪舍。猪舍最好东西走向,坐南向北,南北设窗户,便于采光和通风。猪舍之间要拉开距离,最好有10米以上的距离,舍与舍间种植香樟、桂花、桢楠树等能净化臭气,吸尘降噪的树种。

9.怎样做好猪场的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通过消灭散布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其传播途径,阻止病原体继续蔓延。猪场应该制订消毒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及时准确做好记录。猪场的大门口、生产区入口和猪舍入口设置人行和车行消毒池,大门口的消毒池要有足够的长度和深度,长度要有进出最大车轮周长的两周以上为好,消毒液定期轮换,如图6-1所示。生产区入口要安装紫外线灯,设置洗手池、淋浴室等。

图1-1 猪场门口消毒池

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先在紫外线消毒灯下照射10分钟左右,用消毒液洗手,再经过淋浴后换上场内专用服装、鞋等,脚踏消毒池等,才可以进入生产区。

带猪消毒时,应选择高效低毒、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喷头要斜向45°左右向空中喷洒,直到地面湿透为止,不能直接对着猪只喷洒。夏季3~5天、冬季7~10天一次,周围有疫情时应增加消毒次数,

猪群转出后空舍消毒时,应及时清除空圈舍所有垃圾、料槽等;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高压清洗;根据本场疾病情况,选择有效消毒剂,用最佳浓度消毒;干燥后,至少空置7天后,再转进新猪。

车辆在进入猪场时必须用高压消毒机进行喷雾消毒。场内的转猪车、料车都需严格消毒。转猪车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料车之间不能各栋猪舍串用。运输饲料原料的车辆必须经消毒后才能进入场内。所有进入生活区的车辆都要经过消毒。

平时应定期对圈舍、饲喂通道、场内道路、运动场等进行清扫消毒。猪场饮水槽、饮水器、料槽以及各种其他的用具等都应该定时做消毒处理,避免病原的交叉传播的机会。

10.粪污和废弃物如何处理?

养猪场每天要排出大量的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不能直接施入农田。一般应采用粪尿分离处理,固态粪便至隔离区的贮粪场堆肥发酵,液体部分流入蓄粪池,沉淀发酵后排入农田或鱼塘,如图6-2所示。规模化猪场建沼气池,进行高效厌氧发酵,实现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确保环境不被污染。

图1-2 猪场粪尿的分离处理

对病猪的粪、垫料要做深埋或焚烧处理。因感染传染病而死的猪的尸体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必须及时通过深埋、焚烧、化尸池等的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