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景明时大暑交中伏长夏借天时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科诚信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82670.html

大暑交中伏长夏借天时

文/景明时

7月23日为大暑交节。说暑天不离三伏,暑伏天在时间上交错重叠,气候上必然一致。今年7月21日入中伏共20天,大暑三候15天,所以大暑居中伏之内。至于末伏在立秋(8月8日)后的8月10日,在养生学上就要另当别论了。而秋后处暑(8月23日)则与三伏就渺不相涉了。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经为°。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暑多夹湿,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到极点。

大暑气候特征:

气象学上,古人认为大暑是全年最炎热的节气,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所以要做好应急响应,防范地质灾害,要针对性做好极端強降雨期间防汛防灾应急处置工作。

气象变化:雨热同期,季风气候。

大暑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雨量充沛,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这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全国南北各地温度相差不大。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大暑物候

初候,腐草为萤。

萤火虫别名曰丹良、丹鸟、夜光、宵烛。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

二候,土润溽(音rù,潮湿)。

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

三候,大雨时行。

天气潮热,随时都会下大雨。

传统民事习俗:

大暑节气民间传统习俗十分丰富多彩,下面简单列举八种。

1、浙江地区送“大暑船”。

大暑时节,椒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送大暑船”活动即开始。“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随后,“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2、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效。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3、喝伏茶

伏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4、烧伏香

伏香,大暑节气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5、莆田人家“过大暑”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

6、喝暑羊

华北地区有在大暑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

7、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时节,中国很多地区的人们有茶余饭后斗蟋蟀取乐的风俗。

8、广东地方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

大暑养生

“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大暑养生重点是“防暑”和“祛湿”。防暑降温同小暑,本文重点介绍长夏化湿与三伏贴两大养生常识。

一、长夏主化,健脾祛湿

在中伏、大暑之时,又适逢《*帝内经》所指定的“长夏“时分。长夏之季为湿气当令,与脾相应,此时地湿上蒸天热下迫,暑湿蒸迫人体,易于湿邪困脾(外湿);另外天气炎热时,人们喜欢贪凉饮冷,吃冰镇西瓜、啤酒、饮料来降温解暑,反而导致寒湿内伤睥阳,引发胃脘胀满痞闷,大绠稀溏,食欲不振,肢体困重,身体倦怠,精神萎靡,形成“苦夏”。

中医谈季节养生,长夏是绕不开的时段。大暑、中伏、长夏在气候变化上并无不同,只是在养生方面侧重点不同而已。本文主要谈养生,并介绍预防“疰夏”(苦夏)的养生方法。

暑伏养生以健脾袪湿为总则。除了调适自身所在的生活环境之外,人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才是我们祛湿的根本所在。因为脾胃虚,湿气才能外困内生,所以杜绝湿气生成之源才是关键!

1、饮食宜清淡

在食物选择上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不宜油腻、酒类等助湿生热之品,以减轻胃肠负担,减少消化不良、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2、苦夏宜“吃苦”

暑盛湿重,我们可以多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材既能祛火,又可燥湿,适于身热、面红目赤、尿*便秘者,亦可选用金银花、炒决明子、苦丁茶、莲子心等,可单味沏水代茶饮,有利于恢复脾胃纳运的功能,并且具有消暑退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功用。

3、除湿六味汤

是由炒薏米、赤小豆、莲子、芡实、山药、茯苓等六味组成,可以配合糯米或大米煮粥,用养生锅煮30分钟,米熟汤成,长期坚持,是健脾祛湿有效的基础验方。

4、药食两用选材多

常用荷叶、冬瓜等利水消肿;陈皮、山查等理气开胃;绿豆、莲子心等清暑泻热;秋葵保护肠胃改善消化不良,都可根据体质不同而选择进食。马齿苋性寒,可化湿清热、杀菌消炎、降糖,亦可食用。

5、虚寒体质宜温阳

如果睥胃虚寒,湿困睥阳,平时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疲劳乏力,倦怠喜卧,大便稀溏者,则宜顾护阳气,化湿散寒,健脾和胃,正所谓“春夏养阳”,宜选用生姜、花椒、陈皮、豆蔻、肉桂、炒麦芽、砂仁、炒薏仁等三至五味煮水饮用。

二、三伏贴:

大暑节气阳气最盛,对于每逢冬季(或春秋气候寒冷时)发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的医疗手段之一。暑伏时节人体经络气血运行旺盛,汗孔打开,此时运用“三伏贴”对体表经络穴位敷贴用药,促使药物直接渗透吸收,通过经络贯通运行,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

三伏贴,也是大家熟悉的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它将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有机结合,选用辛温类具有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成贴敷膏,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时期,以人体背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敷贴,治疗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运用“天人相应”之理,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伏贴所选药物成分主要是白芥子、元胡、细辛等辛温散寒、通络止痛之品,常根据病证特点进行加减配伍,如呼吸道疾病配伍麻*、干姜等以散寒止咳;消化道疾病配伍丁香、豆蔻以温中理气;风湿关节类疾病配伍川乌、草乌等温经止痛。这些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辨病施治。

其它还有汤剂、中成药,针灸等以及忌食寒凉生冷、睡好子午觉、艾灸理疗等方法,可供患者选择。

亲们草木知暑,万物荣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愿你于酷暑中多一分清凉,于暑湿中化一方净土,于暑伏中借一季暖阳,健康可期,秋凉可待!

作者简介:景明时,中医副主任医师。甘肃古浪县人。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医院、医院医院临床工作40年。论文和科普文章散见于《天津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杂志》、《医院管理》、《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等杂志及健康报、医药养生保健报及其他学术刊物。自年退休返聘于北京朝阳区八二中心中医科工作。偶有作品在媒体发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