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不仅能阻击病毒,还能用来写情诗,传统 [复制链接]

1#

这一次抗疫阻击战中,中医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实,中药不仅能治病,其中还有很多美学因素。我们今天只谈后者(想谈前者也不懂呢)。

古代的文人,常常是亦医亦儒,他们一边笔耕不辍,一边望闻问切,这种特点,反映到文化上,就是中药常常进入到文学创作中,在诗词歌赋中,药名成了一种隐语,为文学增添了魅力。

吴承恩就既是作家,又是医者。在《西游记》中,他两次用中药名写诗,一是28回中的《西江月》,描写孙悟空率众猴反击前来捣乱的猎户场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郎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一首《西江月》,其中有9个中药名: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郎(榔)、轻粉、红娘子,明着是激烈战斗,暗中却藏着药名,有才就是这么任性!

大家都喜欢的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是位中医迷,他在一首《满庭芳》中,就用药名来抒发心绪: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柏影桂枝相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菊老伴花*。

这首《满庭芳》嵌入24种药名: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勾藤、常山、轻粉、粉黛、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关键是读来一点不觉得晦涩,只能感受到那种相思之苦。

这就是辛弃疾,用典用得自然,用药名也用得巧妙。

因为中药名的含义常常与生活有关,所以,很多文人喜欢用药名表达相思之情。在这些带着药香的情诗中,读写菌最喜欢大雅者或大俗者。爱情嘛,本来就是又雅又俗的事儿呢!

大雅者,除了上面所举的辛词外,再来读读宋人陈亚的《生查子闺情》,其中写道: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诗中说:我好想你啊!一封信哪能表达出我的相思之情,其中每个字都饱含思念,请我的郎君啊一定细细读;你说好了樱桃熟了就会来,怎么菊花都开了,还没见你回家啊!难道是发烧被隔离了吗?哎哎,我想你啊,我想你!

词的上阕有“相思、薏苡、白芷、苦参、槟榔”,下阙有“当归、远志、樱桃、菊花、茴香”,共10种药名。用得最妙的是“槟郎”,在这里成了男友的代称。“苦参商”三字也极为传神,“苦参”是药名,“参商”是星宿,夫妻离别,隔如参商二星,无法见面。这三个字,将药名、星宿名合在一起表情达意。看来,没有点文化知识,连封情书都读不懂啊!

说到俗的“中药名情诗”,那还要到明代的诗经文学中去找。冯梦龙就曾收集过这样一首情诗:

想人生最是离别恨,

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

因此*连心苦苦里为伊担闷。

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

嘱咐使君子切莫作负恩人。

你果是半夏的当归也,

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这个女孩,被小白脸的花言巧语欺骗了,小白脸一去不返,痴情女只能苦苦等待。爱情就是这样,有时候如甘草般甜蜜,有时候又如*连般凄苦。

中药名不仅在诗词里散发清香,它也常常成为对联中的成员。有一家中药店,就挂着这样的对联:

慈姑穿山采红花,走遍生地熟地;

苏子过江寻紫草,翻越常山淮山。

这副对联巧用10味中药,极言采药之辛苦,挂在药店门口,非常应景。

清末湖北有位名医叫何九香,母亲病故,他思母心切,就题写了一副对联挂在自家药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独有痴儿渐远志,更无慈母望当归。

“远志、当归”是两味中药名,儿子已经渐渐长大了,能够独立门面了,可是母亲啊,您在哪里?您再也不能站在门口等儿子回家了!这幅对联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清赵翼说:“药名入诗,三百篇中多有之。”可见这种创作手法由来已久。文人借用药名中的字义或谐音,来表情达意,让草药不仅散发药香,还有了诗情画意,也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读到这里,读写菌又想起了《红楼梦》中的一副中药,那是秦可卿病重之时服用的。开药方的是从宫中请来的张太医,名叫张友仕,据脂砚斋说是“将有事”的谐音,他开出一个药方:

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

据刘心武破解这药方种的密码,“人参、白术(zhú)”暗指秦可卿父母,其原型是康熙年间废太子胤礽的后人,一直在谋划东山再起。后来争夺皇位失败,“将要发生大事”(将有事-张友仕),于是派张太医来,让秦可卿在熟悉的地方自尽(熟地归身)。

药方应这样断句——人参、白术云:“令熟地归身。”

老爸、老妈说:咱们家的大事没做成,大势已去,你就在熟悉的地方自尽吧。

以前总觉得刘心武先生的这种说法牵强附会,可是,当你读了这么多药名诗之后,会不会觉得这种解释也有道理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红楼梦》中唯一完整写出来的药方,曹雪芹还特意把“当归”写成另一个名称“归身”!

看来,这里边还真“有事”啊!

如今,学医者往往不学文,学文者往往不懂医,只怕这种“中药诗”将会慢慢失传了。药名入诗,渐成绝响。不过,仍有两处亮点,辑录如下,供大家欣赏。

一是安徽潜山名医、作家汪济老先生所写的《致在台友人》一文,用中药名串连而成,表达对海峡对岸友人的思念,别有一方风味。

这封信暗含65味中药,请各位找找看。

另外一次让中药名称大放光芒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的宣传海报,下面是校方设计的宣传图,假如你是北京中医大的校友,看了怎么不会怦然心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