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经验
慢性泄泻即久泻,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泄泻病名首见于《*帝内经》中,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称为泄,分为“濡泄”、“溏泄”、“飧泄”、“洞下”等。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或粪质稀薄,亦或完谷不化,甚则泻下如水样的病证。谢晶日教授认为,泄泻的病因主因湿邪,病机关键在于脾胃虚弱。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而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困阻脾阳,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则水湿内生,正如《内经》记载的“湿盛则濡泄”,水湿不化,肠道传导失司,引发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湿盛则濡泻”,表明湿邪是泄泻病机的关键。同时《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无湿不成泻”,都表明了泄泻的病机跟湿邪有关。谢师认为泄泻的病位在大肠,同时与脾,肝肾密切相关。慢性泄泻的病因多为外感寒湿,湿热,暑热之邪以致脾失健运,湿邪困脾。或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生冷损伤肠胃。抑或情志不畅,急躁易怒,使得肝气横逆犯脾。或素体虚弱,伤及脾肾。同时急性泄泻迁延不愈也可演化成慢性泄泻。谢晶日教授治疗多以燥湿健脾,佐以疏肝之品,疗效显著。
慢性泄泻患者,因其病程迁延日久,病情复杂,临床以虚实夹杂型患者为主,脾气虚弱,湿邪困阻中下焦,或病程缠绵难愈,肝气郁结,急躁易怒,抑或因脾运失职,内生痰饮,浊气蓄积肠道,都可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证候。治疗后期,其泻下症状以较明显改善,此时针对虚实夹杂的患者,谢师提出寒热并进,辛开苦降,攻补兼施的方法。对于肝郁而致失于疏泄的患者,临床多用寒热平调以散郁结,用药如*连,*芩,败酱草等。同时,对于久泻致使正气大损,身体虚弱者,以补气温阳为主。且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对于泄泻日久形成痰饮瘀血者,治以逐瘀涤痰,荡肠腑浊气的攻法为主,用药如川芎,猪苓等。在治疗上要分清主次,不可妄投补益或滥用攻伐,临床辨证,须得细细斟酌。
01
医案举隅
牛某,男56岁,主诉:晨起腹泻半年余。晨起腹泻,粘腻不爽,口干,眼干涩,视物模糊,偶有恶心,纳差,偶有胃痛,脘腹胀满,乏力,膝以下由甚,易头晕,寐可,易困倦,巩膜*染,舌淡红,胖大,苔白腻,有齿痕,脉沉迟。肠镜示:结肠炎。
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湿盛证。西医诊断:结肠炎。
处方:予柴胡,白术,白豆蔻等药物12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服用12剂后二诊,述泄泻明显改善,尚有脘腹胀满等证,因此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服用二月渐愈。
按语:患者脾虚湿盛,脾主运化,今湿邪困脾,脾运失司则生泄泻,脾虚湿盛,故见脘腹胀满,巩膜*染,运化无权则纳差。湿性重浊,粘滞则见大便粘腻不爽,湿邪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易困倦。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故见膝盖以下乏力尤甚。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迟俱为脾虚湿盛之象。方中重用白术等燥湿健脾药,佐以理气疏肝之品,并配少量固涩药以止泻。二诊时因泄泻日久,体内尚有浊气残留,故加利水渗湿之茯苓。最终服用月余而愈。
图文:SMZ
排版:WHL
审核:CYC
02